[发明专利]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及产品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79058.5 | 申请日: | 200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2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林秀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合星 |
主分类号: | B05D7/02 | 分类号: | B05D7/02;E05C1/08;B05D3/00;C09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昭林;崔华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负离子 塑胶 料及 产品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塑胶制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及产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微量辐射激发周围空气而产生负离子的特性,已被商品化,并已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项物品及器具上,例如电器、纺织品、寝具、衣物等等。
且负离子粉末的特性为:一、比重太重且吸油量低,容易沉淀、流展性不佳,造成施工不方便。二、分散性不佳,容易产生团聚现象,所以制成产品后,产品表面容易有颗粒产生,导致不良率提升。三、负离子粉末本身就是不透明粉末,还会因为团聚现象令不透明状更加显著,如此一来会限制了产品的多样性。
因为负离子粉具有上述的缺失,所以现有的技术无法作成薄膜状,也无法应用在塑胶皮料、布匹、纸张等。且一般都只能用涂布的方式,并利用增加涂层的厚度,使得足以掩盖因为团聚所造成的颗粒,如此一来,却又会产生成本高、产品价格昂贵及透明度不佳的缺失。
目前有一种具负离子的地垫,主要是在一底层上方以粘胶结合一表层,且该粘胶中混含有负离子粉末。这种地垫的粘胶以涂布方式涂设在底层上,所以仍有上述诸多的缺失,也就是成本较高、该表层无法应用透明材质,也限制了产品的多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骤简单且可使含有负离子粉末的涂层展延成薄膜化的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步骤简单且可使含有负离子粉末的涂层展延成薄膜化,且使产品透明度佳的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
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以涂料与负离子粉末均匀搅拌制备成料浆。(B)将一塑胶皮连续地往一输送方向输送。(C)使该塑胶皮经过至少一沾附该料浆的网印轮组,经该网印轮组辊轧后会在该塑胶皮上形成一涂层。(D)进行干燥作业,就可获得一具有该塑胶皮及固覆在该塑胶皮上的涂层的塑胶皮料。
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以涂料与负离子粉末均匀搅拌制备成料浆。(B)将一塑胶皮连续地往一输送方向输送。(C)使该塑胶皮经过至少一沾附该料浆的网印轮组,经该网印轮组辊轧后会在该塑胶皮上形成一涂层。(D)进行干燥作业,可获得一具有该塑胶皮及固覆在该塑胶皮上的涂层的塑胶皮料。(E)将该塑胶皮料设置在一底材与一透明皮之间。(F)对该透明皮、塑胶皮料与该底材进行热压固结。(G)冷却定型。另外,也将该塑胶皮料一底部依序设置有一衬底层及一底材,再对该塑胶皮料与该衬底层、底材进行热压固结。
本发明所制成的塑胶皮料及产品,不但可产生负离子,且可使涂层展延成薄膜化,并具有透明度佳、成本低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制造方法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产品制造方法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1所示,本发明可产生负离子的塑胶皮料制造方法较佳实施例,包含下列步骤:
步骤一:以涂料与负离子粉末均匀搅拌制备成料浆,负离子粉末的比例可为涂料中所含固形物的1~5倍,并可依需求对负离子粉末的比例加以调整。该涂料可为水性环氧系涂料或油性环氧系涂料、水性压克力系涂料或油性压克力系涂料、乳性PVC系涂料或油性PVC系涂料、水性PU涂料或油性PU涂料。该负离子粉末的主要成分为氧化硅(SiO2)及氧化铝(Al2O3),其他成分则可为氧化铁(Fe2O3)、氧化钛(TiO2)、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氧化镁(MgO)及氧化钙(CaO)等添加物。且该负离子粉末粒径为20nm~3.66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合星,未经林合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90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气化炉内壁蚀损激光数控检测装置
- 下一篇:高能纳米粉体制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