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78174.5 | 申请日: | 2006-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4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凉荣;陈志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G03B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俊波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镜头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模组,更明确地,本发明是一种利用模组内壁形成具有黏膜的倒阶梯状结构来捕捉模组间摩擦产生的粉尘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代的电子产业持续地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与便捷,尤其是目前光学产品的高分辨率与精度的要求,对于镜头模组内的尘度监控与品质保证问题经常困扰着制造者,因此,如何降低或改善镜头模组内粉尘量已是一重要的议题与项目。
镜头模组内部粉尘议题多半发生在将镜头模组锁附至其相对应的底座时所产生的粉尘,该粉尘会遮蔽光学元件的感光效果;一般而言,多半在模组锁附的动作上,予以涂上润滑油来降低发尘量,但却无法解决仍旧产生的粉尘,其实用性仍有其瓶颈与限制。
另外,在对于已在模组内部的粉尘,目前一般也有技术将影像感测元件的下方设有一黏性捕捉粉尘装置来捕捉在模组内部的粉尘,但缺点在于其位置设置低于影像感测元件以致当锁附模组的过程中,无法立即有效并快速的捕捉粉尘,而必须通过外力摇晃使得粉尘滑落至特殊位置才可掉落位于影像感测元件下方的粉尘捕捉机构,而在此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且成效不佳而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无法立即有效并快速捕捉粉尘,而必须使得粉尘滑落至特殊位置才可掉落于影像感测元件下方的粉尘捕捉机构,过程中耗时且成效不佳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可捕捉镜头模组内粉尘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捕尘效果良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包含一透镜模组、一底座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底座形成一中空体且涵盖该影像感测元件,而该透镜模组结合至该底座而对准该影像感测元件;还包含一倒阶梯状结构,位于底座的下方及底座底层影像感测元件组的上端,该倒阶梯状结构位于该底座的开口内围上方、调节螺牙下方;该倒阶梯状结构具有离型层的黏性薄膜,该离型层的黏性薄膜是双面黏性薄膜,位于倒阶梯状结构的下方表面位置,且其开口尺寸大小须符合影像感测元件的有效区域,其功效是可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
较佳地,黏性薄膜可为一具有黏性的胶体,可将其附着于倒阶梯状结构的下方表面。
本发明的效果是显著的:本发明的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底座下方一适当位置设有一沿该底座内壁的倒阶梯状结构,在该倒阶梯状结构的表面置一黏性薄膜来捕捉透镜组内的粉尘,因此,在模组安装时即可立即消除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并且持续捕捉在模组安装后仍存在的粉尘,捕尘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分解剖视图,其剖视方向为图4A的A-A方向。
图2为本发明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倒阶梯状结构与黏性薄膜的叠构剖视图。
图4A为本发明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底座与黏性薄膜结合的俯视图。
图4B为本发明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的底座与黏性薄膜结合的仰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具有捕尘结构的镜头模组 20......透镜模组
21......镜片框 22......调节螺纹
23......透镜组 30......底座
31......倒阶梯状结构 32......调节螺纹
50......黏性薄膜 51......黏性材料
52......基材 60......影像感测元件
70......电路板 80......粉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81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