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底座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77853.0 | 申请日: | 2006-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1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池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2B9/08 | 分类号: | G12B9/08;H05K7/14;G09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秀明;李晓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底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底座,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收纳的显示器底座。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显示器底座如图1所示,包括一连接件10以及一基座20,连接件10具有二螺丝孔12用于结合显示器本体(未图示),连接件10还具有卡榫14用于结合基座20,由此显示器本体可由上述构造的底座支持。
在这样的构造中,底座的元件如连接件10和基座20不易收纳,因而较占用体积,且连接件10与基座20拆卸后会变成两个构件,所以在收纳上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纳的显示器底座。
本发明的可收纳的显示器底座的一优选实施例,包括一基座、一旋转体以及一升降体,旋转体可旋转地设在基座上,升降体与旋转体结合。旋转体为一圆筒体,并在圆周面上设有至少一斜向沟槽,升降体设有至少一突起,突起嵌合在斜向沟槽中,当旋转体旋转时,通过突起在斜向沟槽内移动而使升降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升降。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升降体包括一突缘,突起设至在突缘上。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基座包括一导柱,升降体还包括一导引部,该导引部可移动地与导柱结合,由此升降体在基座上升降。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当旋转体与基座结合时,导柱位于旋转体中,因此升降体在旋转体中升降,并可收纳在旋转体中。
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还包括一连接件,用于结合显示器,连接件可旋转地与升降体结合并可收纳在旋转体中,其中当升降体上升至第一位置时,连接件与升降体之间呈一既定的角度,当升降体下降至第二位置时,连接件收纳在旋转体中。
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还包括一弹性构件和一连杆,弹性构件设在基座上,连杆连接弹性构件和连接件,其中通过连杆和弹性构件的连动,当升降体上升至第一位置时,使连接件与升降体之间呈上述既定的角度,当升降体下降至第二位置时,使连接件收纳在旋转体中。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连杆与连接件的连接处以及连接件与升降体的枢接处具有一适当的距离。
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弹性构件为一压缩弹簧,其一端设在基座上,另一端连接连杆。上述的压缩弹簧平行于旋转体的轴向设置。
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还包括多个支架,以既定间隔枢设在基座的周面上,这些支架是可以以枢设方式枢转的而覆盖在旋转体的圆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的显示器底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收纳的显示器底座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从另一方向观看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与显示器结合的立体图;
图5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收纳状态的立体图;
图6a、6b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7a至7d表示支架打开动作的示意图;
图7e至7j表示旋转体旋转而使连接件成为备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的可收纳的显示器底座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从另一方向观看的立体图。图4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与显示器结合的立体图。图5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收纳状态的立体图。图6a、6b为图2的显示器底座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显示器底座1000包括一基座100、一旋转体200、一升降体300、一连接件400、多个支架500、一压缩弹簧(弹性构件)600以及一连杆700。
基座100大体上为圆柱形的物体,并具有一导柱120,其沿圆柱体的轴向向上延伸。
旋转体200为一圆筒状的物体,可旋转地与基座100结合,并在其圆周面上设有多条斜向沟槽220。
升降体300包括一连接部310、一突缘320、一导引部330以及多个突起340。连接部310与连接件400结合,导引部330可移动地结合在导柱120上,并可沿导柱120上下移动,突起340设在突缘320上,并嵌合在斜向沟槽220中,通过突起340在斜向沟槽220中移动,可使升降体300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至之间升降。图2所示为升降体300上升至第一位置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78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