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1119.5 | 申请日: | 2006-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5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圣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54 | 分类号: | B65D90/54;B65D88/1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抗美 |
地址: | 51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货 集装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刚性容器的部件,具体涉及一种集装箱门端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干货集装箱门端均采用八个门铰链的结构,即集装箱左右门两侧分别通过四个门铰链与角柱连接,如中国专利申请CN03148121.3、CN200420037630.8、CN200410038838.6均采用的是门端八个门铰链的结构,如图3所示的中国专利申请CN89108724.9则采用的是10个门铰链的结构。
现有技术的箱门铰链3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一般包括铰链主体31、门耳32和铰链销33,其中铰链主体31与箱门连接,门耳32与后角柱2连接,铰链销33穿设于门耳32和铰链主体31内销孔形成绞接结构。
又如图1、2、3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干货集装箱箱门两侧的门铰链呈对称排布,其中,靠近箱门顶的门铰链几乎接近箱顶角件位置,而靠近箱门底的门铰链几乎接近箱底角件位置。这种每侧四个及以上的门铰链结构,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焊接变形和工装定位等原因,较难保证四个及以上的转动轴同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易导致集装箱门开关不畅、产生弹力导致弹簧门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即满足强度要求,又简单/经济的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尤其是门铰链的排列结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包括集装箱门、门角柱以及连接集装箱门与门角柱的门铰链;所述门铰链设置于左右两扇集装箱门的两侧;所述门铰链包括铰链主体、门耳和铰链销,其中铰链主体与箱门连接,门耳与门角柱连接,铰链销穿设于门耳和铰链主体的内销孔形成绞接结构;所述左右两扇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均为三个,所述每侧两个门铰链中心间距为600~1200mm,优选值为800~1200mm。
从美观角度考虑,在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中,一般采用左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与右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呈对称排列的结构,而每扇集装箱门侧的三个门铰链中的其一设置于集装箱门侧的中部,其余两个与中部铰链呈上下对称排列。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较传统现有干货集装箱门端八个门铰链的设计节省了两个门铰链即节省了两个门铰链主体、四个门耳、两根铰链销和两个平垫圈,同时也节省了冲压成本、人工成本、焊接成本和打砂封胶等成本。
2、本发明的集装箱门端结构相对容易保证每侧三个门铰链转动轴的同轴直线性,较好改善了干货集装箱箱门开关不畅、产生弹性导致弹簧门等不良情况。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标准干货集装箱的一种门端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干货集装箱门铰链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标准干货集装箱的另一种门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本发明结合如下的附图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将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仪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干货集装箱门端结构,包括集装箱门1、门角柱2 以及连接集装箱门与门角柱的门铰链3,门铰链3分别设置于左右两扇集装箱门的两侧,每扇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均为三个,所述每侧两个门铰链中心间距d为600~1200mm。
在干货集装箱实际生产中,从美观角度考虑,一般采用的集装箱门端结构,是左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与右集装箱门两侧的门铰链呈对称排列,其中每扇集装箱门侧的三个门铰链中的其一设置于集装箱门侧的中部,其余两个与其呈上下对称排列。
下表是采用不同的门铰链中心间距d而得出的门铰链处最大Von MisesStress(即平均应力)以及门铰链受力位移数值关系对比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11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