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0943.9 | 申请日: | 2006-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3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清白;孟劲功;林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367;G06F1/20;G12B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发热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央处理器(CPU)等电子元件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笔记本电脑中更是如此。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带走系统所产生的热量,目前业界主要采用由散热鳍片组、热管及散热风扇组合的方式进行散热。该方式的热传导路径为:CPU产生的热量经热管传至散热鳍片组,再由散热风扇产生的气流将传至散热鳍片组的热量带走,所以散热风扇与散热鳍片组的搭配对系统的散热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20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该散热装置20包括一散热鳍片组21及一离心风扇22。该散热鳍片组21由若干散热鳍片211堆叠而成,该散热鳍片组21设置于离心风扇22的出风口229处并与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热连接以吸收该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该离心风扇22包括一壳体221、一定子(图未示)及一可绕该定子转动的转子223,该转子223设置于该壳体221内。当离心风扇22运行时,该转子223绕着定子逆时针转动从而产生吹向散热鳍片组21的气流,以将散热鳍片组21吸收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该散热装置20在工作时,该壳体221将气流引向离心风扇22的出风口229,气流由该出风口229处离开离心风扇22并吹向散热鳍片组21。如图中箭头所示,该气流流向图中虚线方框外的散热鳍片211处的流向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大致平行,而流向图中虚线方框中的散热鳍片211处的流向却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形成一夹角,导致流向该处的气流与该处的散热鳍片211发生碰撞,使气流有一定的动能损失,气流流速就会大幅度下降,这样就降低了散热鳍片组21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导致散热装置20的散热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需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升散热性能的散热装置。
该散热装置包括一离心风扇及设于该离心风扇出风口处的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是由若干彼此平行的散热鳍片组成,该离心风扇包括一底板、一侧壁及一具有若干扇叶的转子,其侧壁上设有一远离散热鳍片组的第一舌口,该第一舌口由该侧壁的内表面向内突伸,该底板上设有位于该第一舌口与出风口之间的一第二舌口,该第二舌口靠近侧壁且与该侧壁间隔开从而与该侧壁之间形成一流道,该第二舌口靠近该第一舌口的一端与该第一舌口相间隔以形成一入口以供气流进入所述流道内,该第二舌口靠近出风口的端部与该散热鳍片平行,离心风扇运转产生的气流沿第二舌口流向第一舌口,所述气流中的一部分由所述入口进入第二舌口与侧壁之间的流道内并沿该流道流向出风口所设散热鳍片组的散热鳍片之间。
该散热装置中的离心风扇的第一舌口及第二舌口将气流大致平行地导向该散热鳍片组,可减少气流与散热鳍片组碰撞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使气流流速不至于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气流快速地流过散热鳍片组的表面,可提高散热鳍片组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发明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散热装置的俯视图及气流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散热装置10包括一散热鳍片组11及一离心风扇12。该散热鳍片组11与一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热连接以吸收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该离心风扇12提供具有较高压力的吹向散热鳍片组11的气流以将该散热鳍片组11吸收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09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