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换装置和具有切换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0512.2 | 申请日: | 2006-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4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卢军;廖年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换 装置 具有 便携式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换装置和便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 具有该切换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不断增长的 需求,各类便携式电子装置不断更新换代。如今,消费者除要求便 携式电子装置具有轻、薄、短、小的特性外,还要求其具备多种不 同的操作模式,而且能方便自如地在各种不同的模式间进行切换, 如一部移动电话能实现标准的无线电话模式与增强的模式间的切 换,又如一部移动电话能实现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与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网络间的切换,以此实现一机多用。
一般可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中设置切换装置来实现多操作模式间 的切换,如设置各种切换旋钮(索尼公司推出的“W1”型数码相机 采用了轮盘模式切换机构),又如设置各种切换开关,美国专利第 5,448,620号揭露的移动电话具有第一音频模式和第二音频模式,通 过设置在移动电话键盘上的按钮开关可实现两种音频模式间的切 换。
然而,上述切换装置操作性能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不能实现可 靠切换的情形。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操作性能稳定的切换装置。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该切换装置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一种切换装置,其包括基座、切换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 件,所述切换件包括主动件和随动件,所述主动件、随动件、第一 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为导电弹性体,且其分别固持于所述基座, 该主动件包括一楔形块,该随动件与第一导电件相抵接;该随动件 与第一导电件相抵接时,该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主 动件移动时,所述主动件的楔形块抵接随动件,使随动件移向第二 导电件而与第一导电件相分离,该随动件与第二导电件相抵接时, 使该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推顶机构和切换装置,所述切换 装置包括基座、切换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切换件包 括主动件和随动件,所述切换件、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均为导 电弹性体,且分别固持于所述基座上,该主动件包括一楔形块,该 随动件与第一导电件相抵接;该随动件与第一导电件相抵接时,该 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推顶机构推顶主动件,该主动件 的楔形块抵顶随动件,使随动件移向第二导电件而与第一导电件相 分离,该随动件与第二导电件相抵接时,该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工作 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安装于便携式电子装置中的切换装置通 过推顶机构推顶切换装置的切换件,可选择地与两个导电件中的任 意一个相接触,能可靠地在不同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操作性能稳 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切换装置较佳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切换装置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切换装置较佳实施方式的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示 意图。
图4是图2切换装置的另一方向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切换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4切换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切换装置适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个 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等,在本实施方式 中,以移动电话为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切换装置100包括基座10、切换件(图 未标)、第一导电件40和第二导电件50,该切换件、第一导电件40 和第二导电件50均为导电弹性体,且分别与该基座10安装成一体, 再一并安装在移动电话的电路板(图未示)上。
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所述基座10包括具阶梯端部124的基体 12、以及分别设置在该基体12上并一体成型的第一、二安装部14、 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05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