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炉灶锅圈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48535.1 | 申请日: | 2006-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8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 发明(设计)人: | 邢乃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乃成 |
| 主分类号: | F24C15/10 | 分类号: | F24C15/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61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炉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民用炉灶锅圈的制造方法,适用于各种民用炉灶锅圈的制做。
背景技术
民用炉灶一般是用来做烹调用,通常在炉体的上面设置一个锅圈,在使用时将锅放置在锅圈上。目前市场上炉灶的锅圈通常用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做成外壳,内部以耐火混凝土填充,锅口处设置铸铁圈。在炉灶使用时,锅圈的外壳会经常接触油、水,外壳的材料需要能耐受油、水侵蚀,并且需要易于清洗,通常用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外壳包覆锅圈的外围和上面;锅圈的内部有高温火焰,需要用耐火材料填充,通常用耐火混凝土在炉灶制作时填充在内部;锅口处既要能承受一定温度,又要能承受锅的重量和碰撞,通常用铸铁材料制成环型安装在锅口处。这种锅圈在制作时先将外壳和锅口固定好,然后再用耐火混凝土填充内部,由于锅圈的形状小且不规则,且混凝土只能从内壁填入,填充耐火混凝土的工作只能以手工完成,无法使用震动捣打工具辅助,手工填充的耐火混凝土不够密实,制成的锅圈内的耐火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气孔,凝固效果不好,制成的锅圈强度低、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制作炉灶锅圈时,无法使用震动捣打工具辅助,耐火混凝土不能捣打密实,凝固效果不好,制成的锅圈强度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作锅圈的新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制作锅圈时,可以使用震动捣打工具辅助,使得锅圈内的耐火混凝土质量大幅度提升,制成的锅圈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将锅圈的外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锅圈的外围,使用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另一部分为锅圈的上盖,使用铸铁或类似材料制成;不再使用专门的锅口,炉灶使用时将锅直接放置在锅圈的上盖上。准备一套可以拆分的模具,组合后为锅圈内壁的形状。
本发明所述的锅圈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将锅圈外围安装在制作好的炉体上;
b、将模具组装固定在炉体上;
c、在锅圈外围和模具之间填入耐火混凝土并使用震动捣打工具捣打密实,制成锅圈内芯;
d、将锅圈上盖安装在锅圈上并与锅圈外围固定;
e、等待耐火混凝土凝固之后将模具拆分取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锅圈内的混凝土可以使用震动捣打工具捣打,比手工填入的密实并且生产效率高,耐火混凝土凝固效果好,制成的锅圈强度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完成步骤a、b后的剖面图。
图2为实施例一完成步骤c后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一完成步骤d后的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一最终产品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所用模具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图中:1-炉体,2-炉膛,3-炉灶上面,4-锅圈外围,5-锅圈内芯,6-锅圈上盖,7-抽芯铆钉,8-左半圆模具,9-中间模具,10-右半圆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使用在如图4所示的炉灶上,该炉灶包括炉体(1),在炉体(1)内设置有炉膛(2),在炉体(1)上安装了炉灶上面(3)。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使用了如图5、图6所示的模具,该套模具包括左半圆模具(8)、中间模具(9)、右半圆模具(10)三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具体制作方式,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如图1所示将锅圈外围(4)安装在炉体(1)上,与炉灶上面(3)之间使用焊接的方式固定或与炉灶上面(3)采用冲压方式一体成型。
b、如图1所示将左半圆模具(8)、中间模具(9)、右半圆模具(10)组装固定在炉体(1)上。
c、如图2所示在锅圈外围(4)的里面,左半圆模具(8)、中间模具(9)、右半圆模具(10)的外面,使用耐火混凝土填充并使用震动捣打工具捣打密实,制成锅圈内芯(5)。
d、如图3所示将锅圈上盖(6)盖上,使用抽芯铆钉(7)与锅圈外围(4)固定。
e、入图4所示等待耐火混凝土凝固之后,先将中间模具(9)取出,然后将左半圆模具(8)和右半圆模具(10)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乃成,未经邢乃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5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