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8479.1 | 申请日: | 200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晓华 |
主分类号: | H01R13/11 | 分类号: | H01R13/11;H01R4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6河南省郑州市中***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插座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和电源插头接触更牢靠、接触面积更大、通流能力更大的家用及类似用途的电源插座,电源插座内插套具有最大化的永久夹持力,与现有市场上电源插座相比,在相同通流情况下安全性更高。
背景技术
国家标准规定家用和类似用途电源插头上插销为扁的,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电源插头的插销也多为扁的,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与其配套的电源插座内插套结构却不尽合理,插头插入电源插座内出现:一是插套和插销的接触为线接触,有的更是点接触,接触面积非常小,结果是通流能力小;二是插套夹紧插销仅单一靠插套的机械弹性夹持,夹持力及小,结果是接触不牢固;三是插头长期插在电源插座内,电源插座内插套机械弹性及易减小和丧失,易出现接触不良。由于接触面积小、夹持力小和长期使用后夹持力丧失,造成接触电阻及大,接触点极易发热,发热又反过来促使插套机械弹性加速减小和丧失,造成接触电阻进一步增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发生危险的几率及大,而且使用寿命短。另外,有的电源插座内插套采用镀镍、银或合金等方法,以减小接触电阻,有的增大电源插座内插套厚度,以增大夹持力,但都没有有效增大接触面积和夹持力,相反增加了生产成本;有的电源插座内插套采用单一的套与销正负公差配合,以增大夹持力,但插拔插头时阻力很大,不符合电源插座的国家标准,而且出现刚使用时夹持力较大,多次插拔插头后套与销正负公差配合丧失,最终丧失夹持力。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增大电源插头上插销与电源插座内插套的接触面积和插套的夹持力,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更牢固的电源插座,不但能有效增大插销与插套的接触面积和插套夹持力,而且电源插座内插套具有最大化的永久夹持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并无限延长了使用寿命,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源插座由绝缘上盖、绝缘底座和导电插套组成,把电源插座内每一插套的形状结构制作为用铜片连续弯折成的一面连有“G”字形卷簧的“U”形框状,“G”字形卷簧位于“U”形框内。将电源插座内每一插套的形状结构弯制成“U”形框状,一面为平面,保证和插头上插销接触时为平面接触,另一面连有“G”字形卷簧,用于产生夹持力。在“G”字形卷簧的末端连有一“”形状的“支撑横杆”,“支撑横杆”位于“G”字形卷簧内部,“支撑横杆”的长度=“U”形框插套的内宽度—插套铜片厚度—插头上插销厚度。当插头上插销插入电源插座插套内时,插销使“G”字形卷簧上下受压变形和移位,而“G”字形卷簧为复位和恢复原形产生上下两个反向力,即产生双夹持力,推动插销和插套紧密面接触,同时“支撑横杆”也随着“G”字形卷簧的受压变形旋转移动至水平位置,产生水平推力,即产生出最大化的永久夹持力,进一步推动插头上插销与插套紧密面接触。从根本上消除了发热几率,有效解决了安全性,无限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电源插座内插套与插头上插销接触为双面面接触,电源插座内插套夹持力大,具有最大化的永久夹持力,故接触更牢固,通流能力更大,安全性更高,具有无限长使用寿命,同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以单相两极电源插座为例,单相两极带地电源插座和三相电源插座内的插套与其同结构)
图1是本发明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B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与插头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内部插套的形状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内部插套的形状结构平面几何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内部插套与插头上插销配合前示意图
1——绝缘底座,2——绝缘上盖, 3——绝缘上盖的插孔,4——插套,5——插头上插销,6——插头,R1——插头上插销的厚度,R2——铜片厚度,R3——插套内宽度,A、B、C、D、E、F、G、M、N、P——插套(4)的平面几何形状结构折点。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图4、图5中,电源插座内插套(4)的形状结构为用一铜片连续弯折成的一面连有“G”字形卷簧的“U”形框状,且“G”字形卷簧在“U”形框内部,其形状由直线段AB、直线段BC、直线段CD、圆弧DE、直线段EF、圆弧FG、直线段GM、直线段MN、直线段NP所在面相继顺序连接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晓华,未经周晓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4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