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鼻炎贴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8455.6 | 申请日: | 2006-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4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明 |
主分类号: | A61K36/286 | 分类号: | A61K36/286;A61K9/70;A61P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3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鼻炎 | ||
一、所属技术领域:本发明鼻炎贴涉及到一种新型的治疗、缓解因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及伤风感冒所引起的各种鼻塞、鼻痒、喷嚏、流鼻涕等一切鼻部不适症状的穴位橡胶膏贴剂。
二、技术背景:
概述:鼻炎、过敏性鼻炎是较常见的鼻粘膜病损,发病率较高。
其主要发病机理包括: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2.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3.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4全身的病因如.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长期便秘、肾脏病和心血管疾病;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或C;烟酒过度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另外环境因素:如有水泥、烟草、煤尘、面粉或化学物质等环境中的工作者,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温湿度急剧变化的环境,如炼钢、冷冻、烘熔等车间工人,也较易发生此病。临床上常见。目前鼻炎在治疗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口服药物:主要是对鼻炎的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鼻炎,用药有所区别,过敏性鼻炎需要抗过敏治疗,如息木器斯敏,扑尔敏等。一般的慢性鼻炎可以服用霍胆丸,种种鼻炎片等。萎缩性鼻炎则需要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2.局部滴鼻药物:滴鼻药物一般主要用来缓解鼻炎的症状,鼻油可以缓解干燥性鼻炎的干燥,呋麻合剂则可以缓解鼻腔阻塞,激素类滴鼻液则有助于减轻过敏性鼻炎的打喷嚏流清水涕等症状。
3.中药偏方:可以做为治疗鼻炎的参考。目前已经有很多偏方都制备成了中成药,请遵医生医嘱。
4.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用于药物无法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鼻炎,可以解决鼻塞。适用于鼻甲肥大导致的鼻腔阻塞,或者鼻腔极度干燥的萎缩性鼻炎等。
5.激光或者微波治疗: 适用于鼻腔阻塞,并对打喷嚏有愿一定的好处。一般不解决流鼻涕的问题。
6.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鼻炎:适用症同激光和微波,但损伤和副作用比较小。,
三、发明内容
概述:本发明鼻炎贴处方来源于活血通经,消炎止痛药复方当注射液,原方主要用于治疗痛经、闭经、跌仆损伤、风湿痹痛等症,其用法主要是通过肌肉注射、穴位注射或鞘内注射。而经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有显著疗效,不管是肌注还是,穴位注射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本发明采用高新技术将其改制成橡胶贴膏剂,治疗时贴敷鼻翼两侧的应香穴,治疗、缓解因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及伤风感冒所引起的各种鼻塞、鼻痒、喷嚏、流鼻涕等一切鼻部不适症状等症。经多例患者试验,总有效率达98.3%。
本发明鼻炎贴组成结构为裱背材料、膏料层和膏面覆盖物;裱背材料为无纺布或针织布;膏料层为加入透皮促进剂和缓控技术的含药层;膏面覆盖物为离型纸或离型膜。本贴剂是利用穴位刺激及改善局部微循环来达到缓解鼻病症状的保健功效。较治疗鼻炎的其他给药方式口服、外用、手术更能减轻痛苦,具有显效快速、低过敏、好贴易撕、不沾毛、不留残渣、使用方便等特点。
四、具体实施方式
处方:当归100g川芎100g红花100g橡胶膏剂基质生产工艺:取当归100g、川芎100g、红花100g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在60℃以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加入其他橡胶膏剂基质,进行涂布,切片即得。
工艺流程:
功能主治:治疗、缓解因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及伤风感冒所引起的各种鼻塞、鼻痒、喷嚏、流鼻涕等一切鼻部不适症状等症。用法:外用,取两小片分别将凹的一边沿着两边鼻翼沟贴敷并覆盖住迎香穴,症状严重时可加贴一片在两眉之间的印堂穴,贴敷后以食指在贴片上紧按10-20秒钟。通常于临睡前使用,但白天若需要时亦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明,未经张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4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