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可燃物经热电解固化生产再生燃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7551.9 | 申请日: | 200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0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于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百川通水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C10L5/46;B09B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田和穗 |
地址: | 116011辽宁省大连市西***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可燃物 电解 固化 生产 再生 燃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或液体废弃物的破坏或将其转变为有用或无害物,同时还涉及主要基于污物、家庭或市、镇垃圾的固体燃料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无害化的处理是一个比较难于解决且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初始的填埋、简单焚烧,不仅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占用河流、海洋、土地资源,而且也浪费其中还可以利用的资源,物质和经济损失较重。无害化处理并使其加工成燃料的报道比较多,大致可分为:垃圾经粉粹后加可燃物(煤、高分子材料或其他燃料)、粘结剂,成型(有的也加氧化剂)为再生燃料;将垃圾进行干馏制取可燃气和型燃料。如DL97105046是利用生活垃圾、粉煤、粘结剂、和添加剂制成型煤,其中生活垃圾和粉煤的量是1∶1。类似的专利还有CN1167815,CN 1635062,CN1701865等。DL02128993所提供供的技术是将垃圾中的塑料膜、袋和废塑料加热缩聚后粉碎,与经过粉碎的竹木制品、硬塑料、化纤织物、橡胶制品、硬质果壳混合,加粘结剂、钙氧化物混合成型的再生燃料。DL 88103704则是利用可燃废弃物在无空气条件下干馏,得到的气体通过含碳物制成氢、一氧化碳等有用物。DL 99121646的方法有类似之处,其干馏后得到固体燃料和可燃气体,可燃气作为垃圾干燥时的能源。上述两类方法中:前者需加相当量的燃料;后者设备和工艺较为复杂;两类方法目前经济上很难过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垃圾和植物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制造工艺简单并经济的方法获得高质量的再生燃料的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原料的选择:(1)可燃物:包括两部分:①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都需要进行筛选,除去那些不可燃的建筑垃圾、金属垃圾、电子产品元件垃圾等,剩余的垃圾经干燥、粉粹成碎块、碎粒即可,最好是5~15mm碎粒;②植物碎屑:包括种植物和天然植物的根、秸秆、叶全部,树木的枝、叶、杆全部,以及草、蔓、藤、条全部,木质制品部件及其加工过程产生的屑、末、刨花等。都需要经干燥、粉碎成碎块、碎粒、碎末,最好是5~15mm的碎粒。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可单用,也可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
(2)固化剂:异氰酸酯(包括TDI、MDI、PAPI等),或带有异氰酸酯基的胶,如JQ-1胶等。
(3)电解液:由5~10%浓度的硫酸、5%的盐酸或由5~10%浓度的硫酸和5%的盐酸任意比例复配而成。
(4)催化剂:氧化镁。
(5)乳化剂:吐温系列或司本系列的品种。
(二)原料的配方:(1)可燃物;可燃垃圾碎块、碎粒40~60%,植物碎碎块、碎粒、碎末60~40%。
(2)电解液:为可燃物总量的10~15%。
(3)固化剂:为可燃物总量的10~20%。
(4)催化剂:为可燃物总量的2~5%。
(5)乳化剂:为可燃物总量的0~5%。
(三)工艺条件和制造方法:电极材料为RuO2-IrO2-TiO2/Ti,电流密度为10A/dm2,电极间距为1cm,[C1-1]为10000~15000mg/L,在此条件下电解30~60min。
(四)生产的工艺步骤:可将上述原料按配比称量,将其混合均匀置入电解窑的槽内,插入电极即可进行电解。最好是将可燃垃圾与植物碎屑混合均匀,置入电解窑的槽内,然后将电解液、固化剂和乳化剂混合均匀后与可燃物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催化剂,混匀后插入电极,通电进行热电解。由于电解作用、异氰酸与原料中的水、带有羟基的化合物等的反应均都有放热效应,物料固有的水和反应生成的水不断蒸发,以及异氰酸酯的聚合反应,使得物料发泡而迅速膨胀并很快固化,固化时物料的高度能增高至300~500cm。电解毕,抽出电极打开电解槽即得定型的再生燃料。
本发明的再生燃料,可以直接用于锅炉或其他燃烧器具作为燃料使用。这种再生燃料使用时能和燃煤一样燃烧,由于是定型的,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快捷。特别是这种再生燃料的热值相当高,为2000~3000大卡/克。曾在蒸汽锅炉上使用,炉膛温度达到800~900℃,燃烧效率≥99%,锅炉效率≥8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百川通水务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百川通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7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