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槽筒导纱电子防叠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45445.7 | 申请日: | 2006-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黄福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福庭 |
主分类号: | B65H59/38 | 分类号: | B65H59/38;B65H54/02;D01H13/1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6003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自适应 控制 槽筒导纱 电子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技术属工业自动化及电机控制领域,应用属于纺织机械领域,涉及一种槽筒导纱自适应电子防叠技术。可应用于各类自动络筒机、络筒机、并纱机等用槽筒传动导纱进行纱线卷绕等纺织机械中。
背景技术
用络筒机将管纱卷绕成筒纱或用并纱机将单纱并成多股纱,是纺织工艺中的重要一环,通常都用槽筒摩擦传动纱筒并引导布纱,虽然在筒纱卷绕过程中,槽筒利用导纱槽布线,使纱线错开位置缠绕,但仍不能全程防止叠纱,当槽筒和纱筒转动角频率同步时,纱线轨迹会重合形成堆积,称之为叠纱,叠纱示意图见附图1,直接影响筒纱成型质量,防叠是这类纺织机械的重要功能要素。
当前的常用的防叠方式有两种,即机械防叠和电子防叠。电子防叠与机械防叠相比,由于结构简单效果好,开始在国内外应用。其基本原理是控制电机驱动槽筒作锯齿状转速变化,电子防叠锯齿状曲线见图2,使摩擦传动的槽筒和纱筒两者之间打滑,产生滑移,螺旋状的槽筒导纱槽迫使纱线移位,错开纱线重叠位置,防止了重叠。现有的电子防叠控制技术能根据槽筒和纱筒转动角频倍数关系,找出在筒纱卷绕过程中叠纱区的分布和范围,做到了针对性防叠,无须在络纱全过程一直做防叠摆速,称之智能防叠,其智能程度只是能自动识别叠纱区的进入和脱离,控制电机开始或结束作锯齿状变速,避免了在非叠纱区作防叠动作。但对防叠质量有决定影响的锯齿波变速控制,是开环控制,必须针对纱线种类和绕纱转速,依靠人工设定槽筒速度摆动锯齿波的周期、上升沿、幅度三个参数(以下简称锯齿波参数),现有电子防叠锯齿波形放大图见图3,该技术方案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当纱线种类、绕纱转速改变了,需要通过有经验的工艺员开车络纱,用肉眼观察,经反复摸索调整,需要几天时间才能调试出仅适合该条件的较合适的锯齿波参数。二是在该条件下即便已经设定好锯齿波参数,工作时随着卷绕进行,纱筒直径和重量不断加大,造成惯量和摩擦面也不断加大,随纱管退绕张力加大造成转速不断下降,使已设定的锯齿波参数变得不合适了,不能满足全程需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叠纱,造成下一道工序筒纱退绕张力不均匀或断纱,三是人工设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参数调整过当、摆幅过高或条件变化过大,防叠过当纱线甩出端面产生蛛网纱,蛛网纱示意图见附图4,造成筒纱报废。目前已有的电子防叠技术,受使用人员技术水平和卷绕过程纱筒变化的影响,无法始终处于最佳防叠状态,纱筒成型质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槽筒导纱自动适应电子防叠装置及方法,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如由于纱线种类不同、绕纱转速变化,需要通过有经验的工艺员开车络纱反复摸索、验证重新调整,才能调试出仅适合该条件的较合适的曲线,而且随着卷绕进行,纱筒直径和重量不断加大造成惯量和摩擦面也不断加大,随纱管退绕张力加大造成转速不断下降,使已设定的曲线变得不合适了,不能满足全程需要,以及出现蛛网纱等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所述目的,本发明发现了防叠动作相关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数学关系式:
布纱错位量=【槽筒即时转速-纱筒即时转速×(纱筒络纱转速/槽筒络纱转速)】×槽筒每圈导程/槽筒络纱转速(公式1);
布纱错位量:卷绕时纱线沿纱筒轴向往返一周,在靠近端面的相邻折返位置中心点的错开间隔mm;
槽筒即时转速:槽筒锯齿摆速时,随时检测的转速;
纱筒即时转速:纱筒响应锯齿摆速时,随时检测的转速;
槽筒络纱转速:槽筒锯齿摆速之前,正常络纱时的转速;
纱筒络纱转速:槽筒锯齿摆速之前,对应的正常络纱时的转速;
槽筒每圈导程:槽筒每周导纱行程mm;
公式(1)中括号内的各项计算结果时是,在电机作锯齿状变速驱动下,槽筒突然加减速,纱筒由于惯量影响来不及响应,造成摩擦传动打滑,线速度不同步由此形成的两者间的转速变化量,即槽筒即时转速和纱筒即时转速的转速滑差,用下公式表示:
转速滑差=槽筒即时转速-纱筒即时转速×(纱筒络纱转速/槽筒络纱转速)(公式2),正负符号与正负加速度相对应;
转速滑差:槽筒加减转速造成与纱筒摩擦传动打滑,与此对应的转速变化量r/min;
为了明确分析参量之间的关系将公式(1)简化为:
布纱错位量=转速滑差×槽筒每圈导程/槽筒络纱转速(公式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福庭,未经黄福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54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确定移动用户方位的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茎杆软质中空植物的嫁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