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插入式差压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4765.0 | 申请日: | 2006-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6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姚贤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贤卿 |
主分类号: | G01F1/34 | 分类号: | G01F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2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式差压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内流体流量的测量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插入式差压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差压式流量计已在过程控制及流量计量方面成功地在全世界各种流量介质领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最早的差压测量装置产生于伯努利定理提出后的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运用该原理生产出了行销世界的流量喷嘴、文丘里管和孔板。传统的差压流量计都是在管壁四周节流,流体从管道中心处流过。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节流方式,采用锥体为节流元件,其悬挂在流体管道中,流体经管道中心的锥体压缩整流后沿管壁流动,克服了传统的差压式流量计自身结构绪多缺陷带来的缺点,如:流出系数不稳定、线性差、重复性不高,准确度不高,易积污和易磨损,量程比小,现场安装条件高等。目前,市场上的锥体差压流量计多是满管式结构,即锥体节流元件的满管表体直接与流体管道连接,引压管从满管表体上直接引出。满管式锥形差压流量计体积大,重量重,价格较贵,压力损失大,特别是大口径的流量计尤为突出,给安装运输带来很大不便,综合费用高,如测量粘污性介质,遇到堵塞或锥体结垢只能停下生产检修,应用成本和生产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目前,市场也有插入式涡街流量计,其怕振动干扰、怕高温、怕粘污、精度差、量程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和施工简便、测量精度高、适用性广、量程宽、抗振性能好、耐高温、压力损失小,可以不停流检修的的插入式差压测量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入式差压测量装置,其包括有锥体、圆套管、引压管,引压管包括高压引压管和低压引压管,其特征在于:锥体通过支架安装悬挂于圆套管内,引压管与圆套管连通,高压引压管的取压口位于锥体锥面对应的圆套管上,低压引压管的取压口位于锥体底面后部低压区对应的圆套管上。
本发明所说的圆套管的前端口为喇叭形扩散口。
本发明由于采用锥体节流元件悬挂于圆套管中,整体插入流体管道中进行差压测量,利用差压原理测量管道内流体流量,对照现有技术,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和施工简便、测量精度高、适用性广、量程宽、抗振性能好、耐磨损、耐高温,流体压力损失小,是一种理想的管道内流体流量的测量装置。其适用于安装在各种不同管径的管道中对各种介质进行流量测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法兰,2.高压引压管,3.锥体,4.圆套管,5.支架,6.低压引压管,7.流体管道,8.法兰座,9.定向标,10.智能变送器,11.插入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一种插入式差压测量装置,其设有锥体3、圆套管4和引压管,引压管分为高压引压管2和低压引压管6,锥体3为节流元件,流体管道中流体在其上下游形成压力差。锥体3上游的压力为PH,下游的压力为PL,差压为ΔP,ΔP=PH-PL,该压力差通过高压引压管2、低压引压管6传送到智能变送器10。如图2所示。图2是本发明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根据伯努利定理,差压为ΔP,则其流量Q=K·ε·ΔP/ρ(注:其中Q为体积流量,ρ为流体工况条件的密度,ε为介质的膨胀系数,K为仪表系数)。这样可以准确测定管道7中流体的流量。图2中定向标9用来调整本发明在流体管道7中的安装插入方向。流体管道7上的法兰座8用来固定安装整个测量仪表。上述组成结构、及其各部件作用和现有技术相同,不在赘述。
本发明的特点是:节流元件锥体3通过支架5安装悬挂于圆套管4内,高压引压管2、低压引压管6分别与圆套管4连通,高压引压管2的取压口位于锥体3锥面对应的圆套管4上,低压引压管6的取压口位于锥体3底面后部低压区对应的圆套管4上。图2中高压引压管2、低压引压管6通过法兰1和插入连杆11对应的引压管连接的。
本发明所说的圆套管4的前端口为喇叭形扩散口。这样形状的流体入口可以加强流速,便于形成大的压力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贤卿,未经姚贤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4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