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碰撞实验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3540.3 | 申请日: | 200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1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发明(设计)人: | 司继颖;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司继颖;张强 |
主分类号: | G09B23/10 | 分类号: | G09B23/10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100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实验 | ||
技术领域
碰撞实验器,属于教学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中学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用具碰撞实验器,由底座、底座上方的轨道,底座上层端部与下层相连的碰撞球支撑架断开,碰撞球放置在支撑架上,当抛球从轨道上抛下时与放置在支撑架上的碰撞球相撞,用来演示碰撞中动量守恒。但存在的问题是当抛球从轨道某一高度滚下后,与碰撞球相撞做平抛运动,必然和碰撞球支撑架的支柱相撞抛球在碰撞后动量大为减少,导致两球后的动量之和远小于碰撞前的动量之和,误差较大。一般相对误差在10%以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采用了如在支撑架上方垫泡沫颜料垫或将支撑柱做成活的等,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误差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误差小,操作准确方便的碰撞实验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碰撞实验器,包括轨道、抛球体、碰撞球体,其特征在于:轨道固定在底座一端,底座连接一固定支架,电磁铁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一端,轨道平行端末端设有微动开关,电磁铁工作电路固定在底座内。
电磁铁为线圈L1,铁芯端部为针状,延伸至线圈外。电磁铁连接位置可调装置。
抛球体、碰撞球体为绝缘球体,内设有金属芯。
电磁铁工作电路包括电磁铁L、电池E、继电器J、复位开关K1、常闭微动开关K2、继电器J常闭触点K3、二极管D、电阻R,电池E正极一路经复位开关K1、常闭微动开关K2、继电器J到达电池E负极,另一路经继电器J常闭触点K3、二极管D、电阻R,电磁铁L1、到达电池E负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轨道固定在底座一端,底座连接一固定支架,电磁铁固定在固定支架的一端,轨道平行端底部末端设有微动开关,电磁铁工作电路固定在底座内。抛球体为绝缘球体,内设有金属芯。接通电路,抛球体能够吸在电磁铁线圈端部针状上,当抛球从轨道抛下到达轨道平行端底部时正好将微动开关压开,切断电源,碰撞球下落,由于碰撞球是被电磁铁吸引悬空的,所以碰撞球仅受自身重力作用,瞬间处于静止状态,符合实验的要求,保证了抛球与碰撞球两球相撞后动量不会减少。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实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1-2是本发明碰撞实验器的最佳实施例:其中:1轨道 2抛球 3固定支架 4调节装置 5电磁铁线圈L 6碰撞球 7微动开关K2 8底座 E电池 J继电器 K1恢复开关 K3继电器J常闭触点 D二极管 R1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碰撞实验器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
碰撞实验器,由轨道1、抛球2、固定支架3、调节装置4、电磁铁线圈5、碰撞球6、微动开关K2(7)、底座8组成。轨道1固定在底座8一端,底座8连接一固定支架3,电磁铁L(5)固定在固定支架3的一端,轨道1平行端底部末端设有微动开关K2(7),电磁铁工作电路固定在底座8内。电磁铁为线圈L,铁芯端部为针状,延伸至线圈外。电磁铁连接一位置可调装置4。位置可调装置4采用螺栓,抛球体2、碰撞球6为绝缘球体,内设有金属芯。在轨道1平行端底部设有微动开关K2(7),微动开关K2(7)与电磁铁的工作电路相连,电磁铁铁芯的轴心距离抛球2的球心水平距离刚好是碰撞球6的直径,然后将电磁铁通过固定支架3固定到底座8上,电磁铁通过调节装置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以完成两球的正碰和碰撞实验。
如图2所示:
电磁铁工作电路包括电磁铁L、电池E、继电器J、复位开关K1、常闭微动开关K2、继电器J常闭触点K3、二极管D、电阻R,电池E正极一路经复位开关K1、常闭微动开关K2、继电器J到达电池E负极,另一路经继电器J常闭触点K3、二极管D、电阻R,电磁铁L1到达电池E负极。
演示过程如下:接通复位开关K1,继电器J开始工作,将碰撞球6吸引在电磁铁线圈L(5)的针尖处,当抛球2从轨道1某一高度抛下到达轨道1平行端底部时正好将常闭微动开关K2压断,继电器J断电,电磁铁线圈L(5)断电,抛球2与碰撞球6碰撞后下落,由于碰撞球6是被电磁铁5吸引悬空的,所以碰撞球6仅受自身重力作用,瞬间处于静止状态,符合实验的要求,保证了抛球2与碰撞球6两球相撞后动量不会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司继颖;张强,未经司继颖;张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3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