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碱性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41493.9 | 申请日: | 2006-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乔旭擎;本田圭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G67/00 | 分类号: | C08G67/00;C08J5/04;C08K7/14;C08L69/00;C08L23/00;C08L77/00;C08L83/00 |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科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葛雷 |
| 地址: | 226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塑性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结晶的热塑性聚酯有很好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成型性和其他性能,作为一种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包括汽车部件、电子电器部件等领域。但是聚酯不能长时间在有碱性溶液的环境中长期适用,限制了在有些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例如有些成型部件会经常接触到如厕所清洗剂、浴池清洗剂或者溶雪剂等,而这些清洗剂中会含有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碳酸氢钠和氯化钙等,导致树脂成型品暴露在碱性的环境中使用。
当这些有着适用时存在扭曲、挤压或与金属压在一起的应力的部件,长期使用在碱性环境中时,部件就会产生环境应力裂纹,进一步导致部件开裂,失去使用功能。
聚酯是一种常用的塑料经注模制成机械部件。在许多时候,那些通过热熔着或在成型过程中熔着在一起的部件,熔着的部分是最容易出现裂纹的地方,特别是在碱性环境下,制品更容易失去强度,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树脂嵌入式成型过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得到树脂和金属(或无机物)嵌在一起的部件,因为得到的部件同时具有树脂和金属(无机物)的特性,但是金属(无机物)通常会有些扭曲发生,这是因为树脂和金属(无机物)具有不同的收缩性和线性膨胀系数。因此当这些嵌入式成型得到的制品在碱性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时,通常会有破坏性的裂纹产生,这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耐碱性的耐碱性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耐碱性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特征是:主要由下列重量组份经高温混炼而成: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有机硅单体占0.5~5wt%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与有机硅单体的共聚酯 30~95%
聚碳酸酯 1~30%
橡胶弹性体 1~30%
增强纤维 3~60%。
有机硅单体的化学结构式为:
其中其中R1-3是碳数为1-10的烃烷基团;R4是末端含有环氧基团、氢原子、芳香烃基、二氨基、噁唑基、异腈酸基、二酸基的烷氧基或烷基,可以是缩水甘油醚异丙醇基、二氨基丙基、二氨基丁基、缩水甘油醚异丁基等。R1、R2、R3可以是甲基、乙基、异丙基、异丁基等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
有机硅单体在共聚酯中的百分比为0.5~5wt%,硅单体的量小于0.5wt%,会影响材料的耐碱性能,大于5wt%则会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能。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有机硅单体占0.5~5wt%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与有机硅单体的共聚酯的粘度由高温混炼的工艺决定,通常将聚酯配成邻氯苯酚溶液在25℃测定固有粘度0.36~1.6比较好,固有粘度优选0.52~1.35之间。
组合物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或有机硅单体占0.5~5wt%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与有机硅单体的共聚酯的添加量占总量的30~95%,更优选35~85%。若不足30%重量份,其他成分的添加量将会过多,影响材料的耐碱性和成型性能;若超过95%重量份,其他成分的添加量太少,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
聚碳酸酯可以通过界面缩聚、熔融聚合、溶液聚合等任意方法生产,也可在市场购买。聚碳酸酯的粘度分子量1000~1000000。
橡胶弹性体是不饱和烯烃类、聚酰胺类、聚酯类或硅橡胶类弹性体。其中不饱和烯烃类弹性体是烯烃与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且丙烯酸单体的结构式为:
其中R是氢原子或短链的烷基;X是-COOH、-COOCH3、-COOC2H5、-COOC4H9或-COOCH2(CHOCH)基团。
可以列举的橡胶弹性体有乙烯/丙烯共聚体、乙烯/丁烯共聚体、乙烯/丙烯酸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体、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体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配合使用。
本发明橡胶弹性体成分添加量根据材料的耐碱性、机械强度、成型性等方面考虑,占1~30%重量份,优选2~20%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1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影装置及其影像合成装置
- 下一篇:油心调味盐蛋的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