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喷墨打印机的无海绵墨盒的再生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5501.9 | 申请日: | 2006-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3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钦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J2/175 | 分类号: | B41J2/175 |
代理公司: | 珠海市威派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907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喷墨打印机 海绵 墨盒 再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的无海绵墨盒的再生方法,即通过把旧墨盒翻新后,重新灌注墨水从而能再次使用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墨盒作为打印机耗材,用完之后大部分被丢弃。废弃的无海绵墨盒包含塑胶、薄膜、橡胶、芯片、以及残留的墨水等成分,其中大部分不能自然降解,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给环境带来负担。随着喷墨打印机的普遍应用,墨盒的消耗量势必大大增加,如果不对旧墨盒回收,则会给环境的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为了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重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应该采取回收加工的措施。
对于无海绵墨盒,用户使用完后,一部分墨盒生产厂商会把使用过的墨盒回收然后重新填充墨水,再次上市销售。大部分厂商对这些墨盒的回收方法及步骤是:去掉封口膜,抽去墨盒中残留的墨水,清洗出墨口、密封圈,重新焊出墨口封口膜,填充墨水,重新焊注墨口封口膜。这种回收方法对墨盒的利用率不高,因每次回收都要重新焊封口膜以至于墨盒的出墨口和注墨口会越来越低,所以一般只能回收一到两次就无法再次回收了。这种方法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稳定性不高。在去除出墨口和注墨口的封口膜时不容易完全清除干净,部分封膜会残留在出墨口和注墨口上,再重新焊封口膜后就容易漏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回收墨盒方法的缺点,从而提高墨盒回收利用率,保证打印质量、防止漏墨。
本发明提出的无海绵墨盒的回收方法是:它包括下列步骤:在不必完全去除墨盒的出墨口封口膜的情况下,抽去墨盒中剩余的墨水,清洁墨盒特别是出墨口;然后在出墨口装一个保护罩来密封出墨口,保护罩有一个凹面,凹面大小形状与墨盒凸出底面的出墨口相配合,使出墨口恰好被完全且紧密地放进保护罩的凹面内,凹面的侧壁上有一个突出的把手,便于使用者把保护罩从墨盒出墨口上取下或者安装在出墨口上,保护罩的材料可以是橡胶、硅胶或者是塑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从注墨口向墨盒中填充墨水;用一个密封塞密封注墨口。密封塞形状为柱状体,加工旧墨盒时将柱状体插入注墨口,从而可密封注墨口。密封塞的材料也可以是橡胶、硅胶或者是塑胶件。这种回收方法所制作的墨盒的使用方法是:去掉保护罩,然后将墨盒装机打印。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克服了一般回收墨盒再加工方法的不足,即使用保护罩和密封塞密封出墨口和注墨口解决了焊密封膜带来的出墨口的密封不牢的现象,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密封塞和保护罩这类密封件可以二次利用甚至多次回收利用,墨盒的回收利用率也相应提高,其回收次数能达到10次以上,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而薄膜只能使用一次。此外,本发明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生产过程容易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墨盒示意图。
图2是出墨口保护罩的示意图。
图3是注墨口的密封塞结构示意图。
图4是装上保护罩和密封塞的墨盒示意图。
图中1出墨口2、注墨口3、保护罩凹面4、保护罩的把手5、密封塞6、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适用于无海绵墨盒的回收再加工的工艺流程:首先将挡住注墨口的旧封口膜除去,抽出墨盒中残留的墨水,然后清洗出墨口,图1是不带出墨口和注墨口封口膜的墨盒的示意图,1为出墨口,2为注墨口;接下来是给出墨口装保护罩密封出墨口1,图2为出墨口保护罩的示意图,由图可见,保护罩由凹面3和把手4组成,凹面3的大小形状与出墨口1一致,以便能刚好密封住出墨口1。图4为装好保护罩的墨盒图,其中6为保护罩;然后通过注墨口2给墨盒充入墨水,最后给注墨口2装上密封塞密封注墨口2,密封塞如图3所示,其大小形状与注墨口2一致,以便刚好密封注墨口2。装好密封塞的墨盒如图4所示,其中5为密封塞。在本实施例中,保护罩和密封塞均采用橡胶材质的。这种再生墨盒的使用方法是,去掉保护罩,再将墨盒装机,就可以实施打印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5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