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板电子标签读写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35498.0 | 申请日: | 200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5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苏;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板 电子标签 读写 控制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板电子标签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单板制造信息作为单板的“身份证”,是单板全生命周期中唯一可追溯的标志。运用单板制造信息可以提升产品的安装性、可管理性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例如:在原件返修、质量跟踪、设备文档的高效制作和刷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将所述单板的制造信息以电子标签的形式进行存储,通过对电子标签的管理实现对单板的管理,操作简单,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图1,该图为现有技术读取单板电子标签信息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中被控单板为带有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 Unit,CPU)的单板,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主控板构造请求获取被控单板电子标签信息的报文;
步骤2,主控板通过数据通道向被控单板发送所述请求报文;
步骤3,被控制单板解析来自主控板的所述请求报文;
步骤4,根据所述解析后的请求报文读取本单板存储器里的电子标签信息;
步骤5,被控单板向主控板反馈携带有所述电子标签信息的报文;
步骤6,主控板接收该报文后从所述该报文中解析出所述电子标签,并将所述电子标签信息发送出去。
另外,上述步骤中还包括在没有消息报文传送的时候,在数据通道上需要定时传送一些握手消息,以保证两端的CPU可监测到该业务通道是正常的,所述两端为被控单板端与主控板端。
上述现有技术中被控单板是带有CPU的单板,但是在实现应用中,例如公司对发出的货物需要进行管理,对于存在CPU的单板,增加该电子标签功能,只需要增加一种控制报文,将货物发送时间等信息存入存储器里可以了,但是有些单板是没有CPU的单板,若要按现有技术实现不带有CPU的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则需要为该单板增加CPU和传送报文的业务通道,增加了成本。
综上,上述现有技术虽然能够实现单板电子标签的管理,但存储在如下缺陷:
由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报文的形式传送单板电子标签信息的,需要CPU对报文进行处理,同时报文的承载通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没有CPU的单板,则需要增加CPU和报文的承载通道,因此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读写单板电子标签的系统及控制方法,以实现对不带有CPU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并节省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读写单板电子标签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被控单板,提供存储电子标签的存储器;
物理接口板,为被控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提供与所述被控单板的存储器适应的接口;
主控板,用于通过物理接口板与指定的被控单板建立传送电子标签信息的通道,在所述通道上读写所述被控单板的电子标签,并在对所述被控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结束后取消所述通道;
物理传输通道,通过所述接口将所述被控单板与所述主控板相连,为读写被控单板电子标签提供承载通道。
其中,所述主控板具体包括:
通道建立单元,用于通过物理接口板与指定的被控单板建立传送电子标签信息的通道;
读写电子标签单元,用于在所述通道建立单元建立传送电子标签信息的通道后在所述通道上读写所述被控单板电子标签;
通道取消单元,用于在所述读写电子标签单元结束对所述被控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后取消所述通道。
其中,所述通道建立单元具体包括:
被控单板确定单元,用于确定读写电子标签指令信息中指定的被控单板;
使能信号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物理接口板向所述被控单板确定单元确定的被控单板发送使能信号以建立传送电子标签信息的通道;
所述通道取消单元包括:
判断处理单元,用于判断对被控单板电子标签的读写是否结束;
使能信号无效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处理单元判断为是后,将发送到被控单板的使能信号置为无效;
其中,所述被控单板具体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被单板电子标签;
驱动器,用于在收到来自主控板的使能信号后开启与物理接口板的通道以及在将发送到被控单板的使能信号置为无效后关闭与物理接口板的通道。
其中,所述读写电子标签单元具体包括:
读写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读写指令信息是否为从电子标签读取信息的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54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银纤维
- 下一篇:镍的纳米线网络颗粒催化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