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物化+生物菌剂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34960.5 | 申请日: | 2006-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4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唐建华;苗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吉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665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物化 生物 处理 垃圾 渗滤 技术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工艺,尤其是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属污水治理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处理工艺和方法:其采用组合物理化学处理与投加高效生物菌剂生物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质浓度高,是进行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较为棘手的一类污染水体,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主要水体污染源。
在我国渗滤液处理历经时间较晚,大至为三个阶段。八十年代底至九十年代初,渗滤液的处理采用生化(缺氧十好氧)二段工艺,以去除大部份有机污染物质及氮、磷富营养化物质。由于垃圾龄的增长,填埋场“生化体系”的自然运行,渗滤液中碳、氮、磷比例的失调,渗滤液中NH3-N含量过高,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在第二阶段大多采用“物化(石灰)+吹脱+生化”的组合工艺来处理渗滤液,以解决高浓度NH3-N对生化工序的影响,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可望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而实际在第一、二治理阶段均难以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而大量的石灰提高了PH值,需酸反调PH值。且石灰操作劳动强度大,管道极易堵塞。现在的渗滤液处理趋于采用“生化+反渗透(RO)”的处理工艺,以达到优质的出水水质标准。但高额的运行费用令人望而生畏。当然,许多的强氧化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未进行工业化运行,国外的一些成熟技术暂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从渗滤液治理技术的三个阶段来看,生化处理在各阶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因为只有生化处理才可去除渗滤液中可溶性有机污染物质,以及物化不可能去除的物质。因此,采用新的处理工艺流程,先进行物化处理,而后采用高效生物菌剂,提取有效菌属,强化生化效果,提高渗滤液处理总体出水水质标准,降低污染物质总量,是本技术发明与实施的关键所在。
垃圾渗滤液中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因此治理垃圾渗滤液的重点是COD和氨氮,采用常规的处理方法难以实现渗滤液的达标排放,目前出现了多种用于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的工艺和设备。例如在CN1485280A号专利文件中就公开了一种利用浸没燃烧蒸发工艺来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工艺,该工艺主要是通过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水、并进行蒸发和浓缩的方式来处理渗滤液;在专利文件CN1440941中公开了利用厌氧分子分解方法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技术,该方法包含预分解步骤、厌氧步骤、分解氧化步骤、吸附步骤、絮凝沉淀步骤及过滤步骤,该方法结合了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两方面的手段;与此类似,专利文件CN1478737中所公开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也采用了物化处理与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案,在该工艺中,利用陶瓷膜对经过电解氧化处理的渗滤液进行反渗透处理;在专利CN99124025公开的一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是将渗滤液以内层回灌方式到已经进行覆土的垃圾填埋区内,利用垃圾层的生物厌氧降解,然后再由浸没式膜生物设备进行好氧降解和膜过滤,然后进行反渗透处理;专利发明CN1544365A公开的是首先采用氨吹脱发,然后进行UBF厌氧生物处理,再经过A-SBR两阶段曝气,处理后的排水水质可达为三级排放限值。
在上述的某些现有处理方法中,尤其是为对氨氮进行处理而采用的方法有加碱吹脱法、氯折点法、离子交换-沸点法和生物法。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加碱吹脱法由于废水中悬浮物高且处理成本高(20元/M3)而无法获得推广;氯折点法因氨氮含量高、且需大量的氯气和NAOH而使处理成本很高(30元/M3),而且,所使用的氯气在贮存、运输等方面存在着不安全因素;离子交换-沸点法则仅适用于微量氨氮的深度处理;传统的生物脱氮法利用的是微生物的硝化及反硝化原理,从理论和工程实践上都无法解决诸如溶氧等很多的工艺问题;此外,如果氨氮浓度大于200MG/L,则硝化细菌的活性将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处理效率。因此,目前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存在着很多难于逾越的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吉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吉源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49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爆炸原因测试方法
- 下一篇:可调整支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