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灵芝降糖胶囊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31620.7 | 申请日: | 2006-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2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 发明(设计)人: | 朱远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远志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2 | 分类号: | A61K36/9062;A61K9/48;A61P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5300湖南省石门***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灵芝 胶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糖尿病的内服中成药。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个并发症多,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为了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使血糖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以减轻、延缓乃至制止并发症的发生,仅从单纯的降低血糖入手是不够的。因此,治疗糖尿病应从人体的全方位,也就是五脏六腑医治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目前市面上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有“消渴丸”、“降糖宁”、“玉泉丸”、“降糖舒”、“糖脂消胶囊”、“益津降糖口服液”等等,其配方中多选用人参、熟地黄、黄芪、葛根、天花粉等。西药有“达美康”等等。它们以降糖为主要目标,患者使用后效果时好时坏,血糖时高时低,极不稳定,大部分患者反弹较大,长此下去,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因此,治疗糖尿病,必须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另外,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不能被充分利用,肝糖原合成被抑制,糖原合成减少,血中游离葡萄糖增多,血糖升高,”必然危及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是诱发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患者自身无力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必须借助药物清除掉部分多余的葡萄糖,让患者各脏腑之间的压力得已缓解,轻松降糖逐渐使血糖恢复正常。因此,必须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中医对糖尿病II型患者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推出一种新的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中成药——灵芝降糖胶囊。本药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加强,以提高对糖尿病II型的治疗效果。
一、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患者抗病能力。《灵枢·五变篇》说:“余闻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外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指出外感六淫可使体内阴阳失去平衡,导致燥伤阴而生消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论述了先天不足,五脏亏虚而易生消渴病,尤其肺、胃(脾),肾之阴损伤,是消渴病的病变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患者自身防御功能与激活组织活力,可能康复。在本方中利用林芝、人参等有效成份帮助恢复体能。中医名著《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中指出,林芝能“益心气”、“人心生血”、“助心充脉”,久服轻身耐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林芝药效十分广泛,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增强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作用……,还能提高机体的整体功能,如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因此,本发明中配伍了林芝、人参,以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功能。
二、微量元素的缺乏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饮食中长期缺乏铬和锌,导致肥胖增加,从而成为诱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铬在人体细胞内参与形成葡萄糖耐量因子,这个因子可以促进胰岛素的作用。”锌也是胰岛素的成份之一,胰岛的合成,分泌,储存降解生物活性及抗原性与锌有关,锌可以延长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下降。因此。本发明中配伍人参、枸杞子、熟地黄等微量元素丰富的组分,帮助补锌和铬。
三、提高降糖效果,稳定降糖作用。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中指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不能被充分利用,肝糖原合成被抑制,糖原合成减少,血中游离葡萄糖增多,血糖升高。”在中国传统的降糖药物中,有人参、何首乌、白术、玉竹等药可以用于降解血糖。利用清热除燥的方法,也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血脂。本发明中配伍川牛膝、白茅根、金不换、山楂,清脂降糖效果更加显著。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配方——
选用灵芝草、人参、川牛膝、山楂、龙胆草、黄连、黄柏、白茅根、金不换、酸枣仁、白术、当归、何首乌、熟地黄、续断、肉苁蓉、枸杞子、玉竹、黄精、覆盆子、五味子、益智仁、鸡血藤23味中草药。
加工方法——
①、将配方中的金不换、白茅根加水熬煎,过滤,取其药液,把药液熬煎或真空浓缩成膏状;
②、将配方中的其它组分粉碎成药粉;
③、将①中的药膏与②中三分之一的药粉混合后晒干或烤干,并粉碎成粉;
④、将③中取得的药粉与②中剩下的药粉混合均匀,并再粉碎成细末,用 胶囊包装,即是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远志,未经朱远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16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