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间的供电接线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031061.X | 申请日: | 2006-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8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男;史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B60L13/03 | 分类号: | B60L13/03;B60L9/24;H02K4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永菊 | 
| 地址: | 20120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车载 直线 牵引 电机 供电 接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电动车辆供电接线方法,特别是关于电动列车的车载牵引电机供电接线方法。
背景技术:
低速行驶的城规磁浮列车是由设置在列车走行架两侧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提供牵引力的,该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由嵌设在电枢铁芯上的三相绕组组成的电机初级构成,作为电机次级的定子为设置在轨线上的感应极。每节车厢通常具有三、四或五个走行架,即每节车厢每侧至少有三个车载直线电机,各车载直线电机的同相线组相互串联,由一台或二台车载变流器与这些车载直线电机连接,通过车载变流器控制电压、电流和相位实现对列车牵引的控制。目前这种供电接线方法不能消除由于直线电机边缘效应引起的绕组三相不对称的问题,这一直线电机边缘效应则因绕组和铁芯两端开断、电机初次级不等宽、运行不对中等因素的存在而不可避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列车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间的供电接线方法,解决由直线电机边缘效应而引起的三相不对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列车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间的供电接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各串接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三相绕组采取换相的串接方法,即前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A相绕组与后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B相绕组或C相绕组相接,前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B相绕组与后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C相绕组或A相绕组相接,前一车载直线电机的C相绕组与后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A相绕组或B相绕组相接。
其特征在于:每节车厢每侧的最前两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彼此交叉换相串接,每侧的最后两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彼此交叉换相串接。
其特征在于:每节车厢两侧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彼此依序交叉换相串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所述的有益效果:
1、可有效地消除或减弱直线牵引电机存在的边缘效应导致的三相绕组三相不对称。
2、采用交叉换位连接不仅有助于改善三相不对称,又可在某一车载直线牵引电机或单个车载变流器故障致使单节列车仅有50%牵引能力时,可使该50%牵引能力均衡(对4个走行架的车厢)或大致均衡(对3个或5个走行架的车厢)地分布在两侧的轨线上,避免产生或降低作用在车厢上的转向力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车载直线牵线电机间的换相接线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两侧车载直线牵引电机的交叉换相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城轨磁浮列车的每个行走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由A、B、C三相绕组和电枢铁芯构成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以每节车厢具有三个走行架为例,则每节车厢的每侧各设置有依次排列的三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参见图1),每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具有A相绕组1、B相线组2和C相绕组3,本发明为避免直线电机I的边缘效应而产生的三相不对称,将该侧第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与第二个车载直线电机I的B相绕组2换相串接,其B相绕组2与第二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C相绕组3换相串接,其C相绕组3与第二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换相串接;同样第二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与第三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B相绕相2换相串接,其B相绕组2与第三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C相绕组3换相串接,其C相绕组3与第三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换相串接。车厢另一侧的三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B相绕组2和C相绕组3采取相同的换相串接。当车厢每侧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数量因走行架增加而大于三时,第三个与第四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以及第四个与第五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B、C三相绕组1、2、3分别按上述的换相串接方法实现供电连接。
或者可以按下述换相串接方法实现各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间的供电连接:即同一侧的前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与后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C相绕组3换相串接,前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B相绕组2与后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A相绕组1换相串接,前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C相绕组3与后一个车载直线牵引电机I的B相绕组2换相串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10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显示器
 - 下一篇:具有限位与防过压机构的夹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