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0732.0 | 申请日: | 2006-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6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1 | 分类号: | H04N1/31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申民;张惠萍 |
地址: | 215021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有效避免超薄纸张在馈纸通道中挫曲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的双面扫描系统在扫描文件页面时,其自动馈纸装置通常需要将文件纸翻转三次,并且使文件纸三次通过扫描区。该过程中,当文件纸第一次通过扫描区时,其正面受到扫描;当文件第二次通过扫描区时,其背面受到扫描;当文件纸第三次通过扫描区时,扫描系统并没有执行任何扫描动作。所以第三次的馈纸动作仅是为了使文件纸恢复到与原始顺序相同的排列顺序。
因此,每一次扫描程序中,必须等待文件纸第三次通过扫描区后才能继续馈入下一文件纸来进行扫描。这种普通的自动馈纸装置,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使得扫描动作无法快速执行。
此外,为了顺利翻转纸张,文件馈送路径上会有许多分支通道。为了使文件的行进路径具有单向性,必须在分支处设计弹性薄片,此弹性薄片可以被纸张朝向第一方向推开,并导引纸张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另一分支方向行进。在此情况下,如果纸张因厚度过小而使其刚性不足,纸张就无法推开弹性薄片,因此过薄的纸张可能会卡在通道中而产生挫曲(buckling)现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其能有效避免超薄纸张在馈纸通道中的挫曲。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包含:—进纸匣;—与所述进纸匣相连接的第一通道;—用以将纸张逐一馈送至所述第一通道中的进纸机构;一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并具有一影像处理区的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接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接并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的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接的第五通道;一与所述第五通道相通的出纸匣;—位于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的连接处、用以开通或阻断所述第三通道的导引机构;一位于所述第三通道上、用以探测通过该第三通道的所述纸张的纸张探测器;和一包含多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及所述第五通道上并相互抵顶配合的滚轮的馈纸机构。
借由本发明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利用导引机构来导引纸张的行进方向,可以使薄的纸张免除挫曲现象。此外,由于设置了两个出纸匣,可以让使用者确认文件或纸张是否已经进行了预期的处理,因此在使用上相当便利且更具人性化。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所示是本发明的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为:
1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 2纸张, 10进纸匣, 21第一通道, 22第二通道,
23第三通道, 24第四通道, 25第五通道, 26连接处, 30进纸机构,
31拾纸滚轮, 32分纸滚轮, 40双面式出纸匣,50导引机构,
52弹性导引片, 60纸张探测器,70馈纸机构, 71~79滚轮,
80单面式出纸匣, 90光学模块, 211位点, 212位点,
221影像处理区, 231出纸口, 241位点, 251出纸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双面式自动馈纸装置1包含一进纸匣10、一第一通道21(211至212)、一进纸机构30、一第二通道22(212至241)、一第三通道23(241至231)、一第四通道24(241至212)、一第五通道25、一出纸匣40、一导引机构50、一弹性导引片52、一纸张探测器60及一馈纸机构70。
进纸匣10用以存放多页纸张2,在本实施例中,最上方的纸张2最先被馈送。
第一通道21与进纸匣10相连接。
进纸机构30将多页纸张2逐一馈送至第一通道21中。在本实施例中,进纸机构30包含一拾纸滚轮31及一组分纸滚轮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虹光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0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