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压机的自动卸荷单向阀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29518.3 | 申请日: | 2006-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詹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詹奇峰 |
主分类号: | F04B49/00 | 分类号: | F04B49/00;F04C2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逸良 |
地址: | 421200湖南省衡阳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压机 自动 单向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元件和部件,尤其是一种空压机上的部件,特别是一种空压机的自动卸荷单向阀。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排气量1m3/min以下的动拖式中微型空气压缩机,通常是采用气压自动开关来控制和调节排气压力的,到了额定压力,电机在气压开关的控制下能自动停止运转,超过气压开关的压力差范围又能自动启动。看上去似乎节能,其实不能,因为:1、频繁启动,电机起动电流很大;2、为了克服气压开关的自然压力差,压缩机排气压力必须超过设备最低需求压力的0.25-0.35Mpa;而这种超压运转,也是压缩机排气阻力大、背压大、功耗大、发热积炭,导致机械损伤的基本原因。而对排气量为1.2-3m3/min空压机来讲,用电力拖动的空压机因功率极大不宜用气动自动开关,而由柴油机驱动的空压机连续运转到了额定压力也必须要卸荷减压。
为此,有些空压机采用一种卸荷单向阀进行卸荷,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199389Y公开的一种空压机滑阀式卸荷单向阀,它包括阀体,阀体内有进气腔与出气腔,进气腔与出气腔交汇处的阀体侧壁上装有阀元件,另外阀体上装有调压阀卸荷阀组件,阀体上还开有卸荷排气口。这种空压机滑阀式卸荷单向阀用在微型压机上可以替代气压自动开关,既能控制压力又能卸荷,且压力差小、功耗小,使压缩机工况变好,卸荷彻底。其单向阀部分的阀盖具有导向作用,与碗形或柱形阀片配合,只要间隙合适又有缓冲、节流降压作用,能使有冲击噪声也低,阀片不易损坏,寿命长。因具有节流降压作用,阀盖导向孔内的瞬间压力低于储气筒内压力,所以背压小。用于1.2-3m3/min空压机上,比原有结构简单,合理。
但申请人认为,现有的卸荷单向阀,包括上述空压机滑阀式卸荷单向阀,一是其结构都比较复杂,所用元器件较多,除单向阀,还有辅助铜导管与机械杠杆开关复杂连接等;二是功能单一,只能控制气流向一个方向流动,气压达到上限时才能通过机械杠杆开关泄气;三是制造与维修成本高;四是当非正常停机气压未达到上限时,压缩机汽缸至单向阀连接的压缩气不能排泄,若需再开机时,要手工操作泄气,如处理不当,会损坏电机与压缩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压机的自动卸荷单向阀,其能以较少的元器件和简单的结构有效地自动控制空压机单向进气和闭气并能在达到气压上限和空压机停机的情况下自动排气卸荷。
本发明所要解决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空压机的自动卸荷单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下部外有一外螺纹,上部有一进气管接头的阀体;在阀体内至上而下地设有相互贯通的进气腔和工作腔;进气腔与进气管接头相通;
一设置在进气腔开口一侧设置有密封元件,在所述密封元件的中心开有一中心孔并在所述中心孔壁上设置有一用以贯通进气腔和外界的卸荷口;
一设置在进气腔内并能在进气腔内窜动的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伸入工作腔内并设置有一能够关闭或开启进气腔与工作腔之间通道的密封件和阀芯,另一端穿过所述密封元件的中心孔并伸出外界;
设置在连杆上的卸气槽;
设置在工作腔腔壁上的复数条进气槽;
一推动阀芯、密封件及连杆同步运动的弹簧助力元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所述的连杆伸出外界一端还设置有一限位元件。
所述弹簧助力元件可设置于进气腔内。也可以设置在工作腔内。若所述弹簧助力元件设置在进气腔内时,其为柱形弹簧并套于连杆上,且所述进气腔设置成上小下大的阶梯状。若所述弹簧助力元件设置在工作腔内时,其可以为柱形弹簧,也可以为锥形弹簧,且所述弹簧助力元件的底部可通过定位元件定位于工作腔的底部。
为了使所述密封元件定位于所述进气腔开口一侧,在所述进气腔开口一侧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优选为铆弯结构。
所述工作腔的上端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设置有与所述密封件配合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凸环。
所述密封件为碟形橡胶密封件。
所述密封元件包括成上下叠加状态的垫圈和锥形橡胶密封圈,在垫圈的中心孔孔壁上开设有卸荷口。在所述锥形橡胶密封圈的中心孔壁底部周围设置有向下凸起。还可以在垫圈的中心孔孔壁顶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缘。
所述复数条进气槽分布于工作腔环面上并延环面轴向延伸。所述进气槽的上端不延至工作腔的上端面。
本发明进气腔和工作腔均为圆柱孔形状,工作腔的直径要大于进气腔的直径,进气腔的直径大于连杆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詹奇峰,未经詹奇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95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