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筑路、建筑用快速抢修材料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028418.9 | 申请日: | 2006-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6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雄;袁翔;刘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富春建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C04B28/04;C04B18/12;C04B18/08;C04B14/06;C04B24/24;C04B24/02;C04B22/08;C04B111/7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劲风 |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筑路 建筑 快速 抢修 材料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筑路、建筑用混凝土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筑路、建筑用快速抢修材料。
背景技术:目前建筑、筑路用抢修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抢修材料和有机抢修材料,无机抢修材料普遍采用快硬水泥作为凝胶材料进行配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硫铝酸盐水泥体系修补混凝土,施工4~6小时后抗压强度可大于20Mpa以上,也可使配制的混凝土施工2小时后抗压强度达15Mpa。2、氟铝酸盐速硬水泥体系修补混凝土材料,施工2~6小时后抗压强度达20Mpa。3、磷酸盐+过烧氧化镁+缓凝剂复合材料配制的修复混凝土,施工1小时后抗压强度达30Mpa。但是这种修补材料耐久性还有待验证,而且其价格为硅酸盐胶凝材料的2倍以上。其施工一般采用喷射、灌浆和填埋,喷射水泥的强度一般只有1小时2Mpa左右,满足不了抢修抢建的要求。灌浆修复的无机材料一般采用硅酸盐水泥+收缩补偿剂+塑化剂,根据灌浆的部位采用净浆或砂浆进行灌浆,其修补裂缝的原理是利用混凝土本身固有的化学特性和多孔性,以水作为载体,在混凝土微孔及毛细管中传输、充盈、催化混凝土内的微粒和未完全水化的成分再次发生水化作用,形成不溶性的枝蔓状结晶并与混凝土结合成为整体,从而使混凝土裂缝自愈封闭,达到永久的防水、防潮和保护钢筋、增加混凝土结构强度。对于填埋型快硬高强混凝土,虽然施工4~6小时后抗压强度可20Mpa,但是无法同时自流平和自密实两种特性,而且价格昂贵,一般价格在4000元/吨左右。
有机抢修材料除了传统的环氧树脂外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引发剂、增塑剂等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除具有聚合物类修补材料的优点以外,还克服了环氧树脂粘度高的缺点,可以渗透进微细裂缝和孔隙中,同时在表面形成薄膜,起到很好的表面封闭作用,可有效保护混凝土。2、MMA还可以与化学助剂一起配制成高分子材料甲凝,甲凝化学灌浆是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最常用方法,可以通过压力设备灌入混凝土材料或裂缝中,经渗透、固化、粘接达到修补混凝土构件的目的,常用于修补桥梁、码头、房屋、水坝及防汛墙等混凝土构件的裂缝。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对于有机抢修材料,主要用于修补裂缝、破损、堵漏等作业量较小的工程,无论是材料性能本身或是施工机具,都不适合大规模填埋、加固和新建的工程抢修抢建作业。对于无机类抢修材料,一般都针对性较强,通用性不够,针对不同用途时,主剂成分、功能添加剂以及配比都要发生改变,当进行多用途施工时,配制工艺十分繁杂,无法达到快速抢修的目的。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剂成分不变在用于不同用途时只对添加剂微调就能同时进行快硬、灌浆作业的筑路、建筑用快速抢修材料。主要解决现有修补材料通用性不够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筑路、建筑用快速抢修材料,由复合凝胶主剂、复合添加剂和复合骨料组成,复合凝胶主剂其组成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硫铝酸盐水泥:30~50%,硅酸盐水泥:20~40%,尾矿粉:5~15%,粉煤灰:5~15%,硅灰:5~15%。按常规混合配制。复合骨料为碎石和砂,复合添加剂由高效聚羧酸减水剂、改性凸凹棒土、醚类增稠剂、硼酸和醚类消泡剂组成,复合凝胶主剂和复合骨料的重量份配比为复合凝胶主剂:砂:碎石=1~2:2~4:3~5,复合添加剂组分重量份配比为25~35:3~6:3~5:2~4:2~4,复合添加剂添加量为复合凝胶主剂重量的5~10‰。所述砂细度模数为2.3~2.8,含泥量小于0.5%;碎石的粒度为5~16mm,压碎指标小于2.8%,水灰比为0.3~0.35。修补材料按常规混合配制。该快速修补材料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水化硬化并具有极高强度,可用于修复道路,也可用于快速构筑梁、柱、挡墙、装卸台等设施。节省修复时间和人力,具有流化态性能,浇注过程无需振捣,自动流淌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富春建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未经上海富春建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84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