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出直线运动的内燃装置及内燃压力机和内燃液压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22449.3 | 申请日: | 2006-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6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立涛 |
| 主分类号: | F02B71/04 | 分类号: | F02B7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56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出 直线运动 内燃 装置 压力机 液压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直线运动的内燃装置及压力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现有技术中,内燃机是提供旋转运动。压力加工设备主要有锤、液压机、曲柄压力机、螺旋压力机等几大类,其工作能量来源于蒸汽、压缩空气、液压及贮存在飞轮上的动能。使用蒸汽或压缩空气的锤,由于效率低能耗高,属于淘汰产品,其余几类也存在设备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输出直线运动(能量)的内燃装置及带有这种装置的压力加工设备。
众所周知,现有内燃机主要是输出旋转运动,而在生产领域有很多设备需要直线运动的动力,如各类压力机。为满足这种需要,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输出直线运动的内燃装置。
本发明的输出直线运动的内燃装置(以下简称本装置)主要由气缸、活塞、和活塞杆组成,没有曲轴和连杆,进气压缩过程由空压机完成,直接向气缸内注入符合燃烧条件的压缩空气及燃油,可燃混合气燃烧产生的压力通过活塞及活塞杆向外输出,回程(排气过程)用气压、液压或机械方式完成。与传统内燃机相比本装置具有这样的特点:1、没有固定的上下止点,燃烧室容积变动范围大,燃油量也随之在大范围内变动。2、由于活塞及活塞杆是直线运动,燃烧能量利用充分。3、由于不能象曲柄连杆机构那样连续运转,其工作速度较低,但完全能满足压力机的要求。
用本装置来驱动锤头(滑块)即构成了内燃压力机,与同类产品相比内燃压力机具有三大优点:1、打击能量大。由于可燃混合气燃烧压力大,汽油在3-6Mpa,柴油更是在6-9Mpa,所以内燃压力机的打击能量比同缸径的蒸汽、空气锤至少大三倍以上,甚至可大到十倍。2、节能。按现有内燃机的水平,本内燃压力机能源利用率可达25-40%(根据使用的燃油不同),远高于蒸汽、空气锤的水平(其能源利用率<5%)。3、可减小设备尺寸及重量,降低设备制造及使用费用。由于本内燃压力机打击能量大,和同打击能量的设备相比,减少了锤头(滑块)的行程及重量。也不需要太大的空压站或供应蒸汽,这部份的设备及使用费都可省去。
用本装置对液压机工作缸的液体直接或间接(通过管路)加压即构成了内燃液压机,与传统液压机相比,可降低泵站费用,减小设备安装功率,提高设备的工作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3为两种不同气缸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内燃压力机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内燃液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本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装置主要由气缸1、活塞2、活塞杆3,气缸1上的进、排气机构,燃料喷入装置,火花塞4构成。运行本装置还须压缩空气。
输出直线运动的内燃装置的工作原理:气缸下腔进气,上腔排气,活塞及活塞杆向上运动,待其到要求的位置,上、下腔排气阀(门)封闭,上腔(燃烧室)进压缩空气、喷入燃料,可燃混合气达到燃烧条件后火花塞点火,同时下腔排气,可燃混合气燃烧产生的压力推动活塞及活塞杆向下运动,通过活塞杆向外输出直线运动(能量)。负载吸收掉全部能量,活塞及活塞杆向下运动速度被降为零,此时,上腔排气阀打开,下腔排气阀关闭,下腔进压缩气,活塞向上运动,到设定的位置,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本装置可使用内燃机能用的各种燃料。用柴油燃料则可不用火花塞。
根据使用燃料的不同,进入上腔(燃烧室)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和温度须达到燃料燃烧所要求的标准,必要时可将压缩空气加热后再注入气缸。由于有条件使用氧气,想提高燃烧效率,可在压缩空气中加入氧气。
由于没有固定的上、下止点,因而活塞行程及燃烧室容积也不固定,这样每次可燃烧的燃料量变化范围大,向外输出的能量范围也大,更能满足加工不同产品的需要。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还可设计结构如图2和图3的气缸,这样将获得更大或更小的燃烧室容积。
由于不能象内燃机那样连续运转,回程(排气过程)可用气压、液压或机械方式驱动活塞及活塞杆向上运动。
在向上腔加注压缩空气,可燃混合气点火燃烧之前,应采取措施避免活塞及活塞杆向下运动,本实施例是采用封闭下腔的方式,也可采用其它方式。
内燃压力机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立涛,未经王立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24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