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遥测型蓄电池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22329.3 | 申请日: | 2006-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2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郭庆;陈尚松;胡锦泉;胡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G01R31/36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罗玉荣 |
| 地址: | 541004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遥测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遥测型蓄电池。
背景技术:
当前,所有通信机房、移动通信基站及发电厂、变电站、火车头等需要直流电源供电的地方,都需要配置蓄电池组作为后备电源。为防止蓄电池组中的个别单体电池失效,而影响整个蓄电池组的正常供电,需要对蓄电池组性能好坏进行监测和判定。由于蓄电池组是多节(如24到110节)单体电池(每节2伏电压)串联组成的,要实现对其中各个单体电池的电压温度的自动化测量,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是外加不共地的检测电路,例如:模拟开关如继电器、集成电路开关方案,数字光耦隔离方案,共地逐节累加测试方案等,但这些方案都存在线路复杂、可靠性差、实施安装麻烦等缺点,导致推广应用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公开一种检测电路简单,测试盒嵌入蓄电池体内部或置于外部。被测数据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自动对外发送,可靠性强、操作维护简便的智能遥测型蓄电池。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遥测型蓄电池包括蓄电池体和设置在蓄电池体上的蓄电池正极、蓄电池负极、减压阀,其特征是:蓄电池体的内部顶端的电极边上或蓄电池的体外部设置有一个测试盒,测试盒内设置的检测电路与蓄电池体上的正、负极连接。
所述的测试盒内设置有检测电路、微处理器、发送电路、天线、测试孔、电源模块。检测电路除与蓄电池体上的正、负极连接外、检测电路还与微处理器连接,微处理器与发送电路连接,发送电路与天线和测试孔连接,电源模块分别与检测电路、微处理器、发送电路连接。蓄电池体的顶盖上设有与测试盒上的测试孔相对应的孔。该测试盒具有测量蓄电池端电压和内部温度,并将测试数据以无线电波自动发送出来的功能,也可通过测试孔用信号线连接。
使用时,检测电路通过蓄电池体上的正极、负极测量出蓄电池的温度和端电压,微处理器实现自动测量与控制,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传输到发送电路,通过天线以无线电波向外发射出去,也可通过测试孔用信号线连接。电源模块将从蓄电池体的正负极送入的2伏左右的电压升到5伏向检测电路、微处理器、发送电路供电,对于数百瓦至几千瓦的蓄电池,间断地用其几毫瓦的功率进行测试是完全允许的。
本发明应用时,与接收显示电路配套使用,通过码分多址方式将多节数据分别接收进来,可以在其液晶屏上显示测试数据,也可通过接口将数据送到上位PC机存储处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检测电路已嵌入蓄电池内部,被测数据可以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自动对外发送。这样现场可以不用安装测试电路,不用布线或只要连接信号电线的有线方式,省去了安装测试电路和布线的麻烦,操作维护简便,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由蓄电池正极(1)、测试盒(2)、减压阀(3)、蓄电极负极(4)、蓄电池体(5)组成。测试盒(2)设置在蓄电池体(5)的内部顶端电极边上,测试盒(2)和蓄电池的正极(1)、负极(4)连接。
如图2所示,测试盒(2)由检测电路(2-1)、微处理器(2-2)、发送电路(2-3)、测试孔(2-4)、发送天线(2-5)、电源模块(2-6)组成。检测电路(2-1)和蓄电池的正极(1)和负极(4)连接,测试电路(2-1)与微处理器(2-2)连接,微处理器(2-2)与发送电路(2-3)连接,发送电路(2-3)与测试孔(2-4)及天线(2-5)连接,电源模块(2-6)分别和检测电路(2-1)、微处理器(2-2)、发送电路(2-3)连接。蓄电池体(5)顶盖上设置有与测试孔(2-4)对应的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2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表面凹凸型装饰板材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粒状有色树脂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