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撞击腔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18942.8 | 申请日: | 2006-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0374210C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梅;刘伟;涂宗财;阮榕生;梁瑞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2C19/00 | 分类号: | B02C19/00;B02C19/06;B02C19/18 |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志宇 |
| 地址: | 330047江西省南昌市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撞击 | ||
1.流体撞击腔,包括管体和管体内的孔道;其特征在于:管体内的孔道是由依次前后连接的进料管(1)、谐振管(2)、缓冲管(3)、分流管(4)、撞击管(5)、射流管(6)、变流管和出料管(9)组成;进料管(1)和出料管(9)分别与外界相通;谐振管(2)直径大于进料管(1)和缓冲管(3)的直径;缓冲管(3)与撞击管(5)之间设置有堵块,堵块上下对称开有细小的槽管形成分流管(4);射流管(6)的直径小于变流管和出料管(9)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撞击腔,其特征在于:谐振管(2)为单一的一元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撞击腔,其特征在于:谐振管(2)为平行串联的二元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撞击腔,其特征在于:变流管由突变管(7)、缩流管(8)组成;射流管(6)与突变管(7)连接,突变管(7)与缩流管(8)连接,缩流管(8)与出料管(9)连接;突变管(7)的直径大于射流管(6)和缩流管(8)的直径;缩流管(8)的直径小于出料管(9)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撞击腔,其特征在于:变流管由扩流管(10)组成;扩流管(10)的直径大于射流管(6)的直径;扩流管(10)的直径小于出料管(9)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撞击腔,其特征在于:分流管(4)的直径为30-200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894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