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1857.9 | 申请日: | 2006-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9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会洲;李望良;邢建民;黄杰勋;李玉光;熊小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D5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吸附剂 再生 方法 | ||
1、一种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将吸附了有机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吸附剂按1~50g吸附剂/L水相的比例加入水相,水相中脱硫微生物细胞和脱氮微生物细胞分别为5~60g/L和1~30g/L,再加入油相,油相与水相体积之比为1~0.1:1,将混合体系在30℃反应3~56小时,滤出吸附剂,于60~120℃干燥后,在400~700℃焙烧,得到再生的脱硫脱氮吸附剂;
所述的水相为含有微生物的生理盐水、pH=6.0~7.0的磷酸缓冲液或基础培养基或选择培养基;
所述的微生物为专一性生物脱硫催化剂和专一性生物脱氮催化剂;
所述的油相为正辛烷、甲苯、环己酮、苯、二甲亚砜,汽油或柴油。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为金属氧化物、分子筛或活性炭。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为微孔、中孔或无孔的吸附剂。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具有磁性或非磁性。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培养基为按下述比例配制成:KH2PO4 2.44g,Na2HPO4·12H2O12.03g,MgCl2·6H2O 0.4g,NH4Cl 2.0g,CaCl2 0.75mg,FeCl3·6H2O 1mg;MnCl2·4H2O 4mg,甘油10g,蒸馏水1000mL,pH7.0。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选择性培养基按下述比例配制而成:蒸馏水1000mL,Na2HPO4·12H2O 2.2g,KH2PO4 0.8g,MgSO4·7H2O 0.015g,FeCl3·7H2O 0.015g,CaCl2 0.01g,酵母粉0.05g。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专一性生物脱硫催化剂,包括保藏号为CGMCC NO.0571的短芽孢杆菌R-6、保藏号为CGMCC NO.0570的德氏假单胞菌R-8、保藏号为CGMCCNO.0781的小球诺卡氏菌R-9或保藏号为CGMCC NO.0643的红平红球菌LSSE8-1。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专一性生物脱氮催化剂为保藏号CGMCC NO.1624的克雷伯氏菌LSSE-H2。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脱氮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生物是游离细胞,或是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的微生物细胞,或是用磁性聚乙烯醇包埋法固定化的微生物细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185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