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捕鼠笼的新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0948.0 | 申请日: | 2006-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4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顾德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顾德才 |
主分类号: | A01G13/10 | 分类号: | A01G13/10;A01M23/00;A01M1/10;A01M1/04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曲靖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永昌 |
地址: | 655000云南省曲***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捕鼠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捕鼠笼及其捕鼠诱饵的新用途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0520100049.0”的“自动捕鼠笼”,由上、下两个圆环构成圆柱形的上底和下底,固定在两圆环上并将其全封闭成圆柱形的尼龙丝网构成,侧面开有多个诱捕门的自动捕鼠笼。是用于诱捕老鼠、泥鳅、鳝鱼等。将鼠笼置入10-20公分深的水中,下底面没入水内,上底面漂浮在水面上,笼中置入包裹好的香、膻、腥味浓烈的诱饵,老鼠灵敏的嗅觉闻到诱饵的趣味,即入水从诱捕门钻入笼觅食,因入时,诱捕门可扩张变大,较容易地进入,出来时入口在外力碰撞下封闭,将其关在笼内水中,不一会更会被溺死。泥鳅、鳝鱼进入之后即被笼捕。其用途局限于前述的几种有害动物。而对人类正常生活,对农作物和果树或森林危害更大的松毛虫、螟虫、各种苍蝇及其它昆虫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公开一种自动捕鼠笼及其捕鼠诱饵的新用途。
具体方案如下:
自动捕鼠笼是一种用尼龙网制成有多个诱捕入口的全封闭笼体,使用粮食、瓜子及肉食制成具腥膻香诱饵即可用于诱捕危害水田保水能力的泥鳅、鳝鱼和危害生活、生产安全的老鼠;关键是用小鱼、肉食、为诱饵置入笼中可捕杀苍蝇类害虫;用夜光原料涂在笼中泡沫塑料块上,夜间发光,悬笼于田间,可诱捕螟虫、金黄牛、地老虎等夜间活动在稻田、地里的害虫;用包谷为诱饵置于笼中,放在包谷类旱地作物中可捕获危害作物的野鸡、野兔;用植物油枯、干鱼及羊肉干粉末混合物置于笼中可捕获松毛虫、泥鳅、鳝鱼。采用不同有害动物喜食的诱饵即可实现诱捕相应的有害生产、生活的动物。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利用尼龙网材料制成的捕鼠笼的诱捕功能,在笼中放置不同诱饵,即可实现对多种有害人类生活环境及对粮食作物的生长和水田灌溉造成危害的苍蝇类害虫、螟虫、金黄牛、地老虎、松毛虫、野鸡、野兔、泥鳅、鳝鱼等动物实行诱捕。避免使用有害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又节约资金。起到灭害药剂也不能实现的灭杀作用。
附图说明
自动捕鼠笼形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使用方法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捕鼠笼是用尼龙网套在上、下两个金属环2、4上,并制成全封闭状的圆柱形,顶部中心处系一根吊环1,在柱面上设置多个诱捕门3也称诱捕口。诱捕门是由外至内逐渐收缩成小孔状的可扩张入口,被诱捕的动物在诱饵味觉的引导下,从外入内容易,要出来就被阻挡。所以,放入不同的诱饵,用此捕鼠笼可以捕获到苍蝇、螟虫、金黄牛也称金龟子、地老虎(是一种栖身作物根下土内,夜晚活动,危害蔬菜、烤烟苗及还在苗期的包谷等的多足爬行虫类)。危害森林的松毛虫及经常在稻田埂间穿孔打洞,影响稻田保水的泥鳅和鳝鱼类动物。若找到有效诱饵则可用于捕获黄虫。使用时,用不同待捕杀动物的喜食食物,制作成气味持久且浓烈的诱饵,置入捕鼠笼。再把捕鼠笼放在待捕动物活动集中的田间,地里或家庭中。让动物在诱饵诱惑进入笼中,再用溺死或其它处置方式将捕获动物处理即可。
如用此鼠笼置于家中捕杀苍蝇,只需把腥气浓烈的鱼或动物肉制成饵料,放在笼中,将笼悬挂或放置于室内,苍蝇被诱入后,就难于再找到出口飞出笼外,待诱入的苍蝇到一定数量时,将笼没入水中,苍蝇即被溺杀。若用于捕杀螟虫、金龟子、地老虎夜出活动的虫类,则将塋光粉涂于笼中的泡沫塑料块上,让其夜间发出光亮,即能将上述害虫诱入笼中杀死。若在笼中放入野鸡、野兔喜食的玉米粒,可诱捕在山林附近地块中的野鸡及野兔,达到保护庄稼不受损坏目的。如遇到大遍森林出现松毛虫灾害,可用菜油枯饼或干羊肉制成粉,再混合均匀,制成松毛虫喜食的诱饵诱捕松毛虫,也可用此种诱饵捕泥鳅、鳝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顾德才,未经顾德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09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加快链路收敛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灶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