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农作物多基因型种群品种构成与生产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51028.7 | 申请日: | 200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2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晓方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谢顺星 |
地址: | 510640中国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作物 多基因 种群 品种 构成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自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过程中种群品种构成和生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以水稻为例,历史上,水稻育种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两次革命性突破,矮化育种创始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的黄耀祥院士等,杂交稻育种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创造。使我国水稻育种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几乎全部农作物都是单基因型品种,即一个品种一个基因型。人类采取的单基因型育种技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日益衰减。历史上各种病害的大流行,都与大量使用少数单基因型品种有关,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品种对生物天敌的抵抗和耐受性越来越差。如今年“大豆锈病”入侵美国已经引起高度恐慌,历史上,水稻胡麻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斑病的大流行,近年来非洲各地的蝗虫灾害等等,这些都与人类育种一直采取单基因型育种技术有关,即人类育种直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2004年10月4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消息,上世纪农业植物基因多样性损失了四分之三,目前的依然情况十分严峻,并继续恶化。
杂交水稻同样是单基因型的,而且杂交水稻因为技术本身的缺陷,每年或多或少在生产上都出问题(杂交稻不育系技术本身存在的风险),今年广东清远5万亩杂交稻绝收就是例证(因为杂交稻制种喷施920造成对寒露风敏感),美国等其他国家至今也没有进行杂交稻大规模生产,都是考虑到其社会成本高、科研成本高和技术风险高的缺陷。杂交稻之所以在中国全面铺开,是因为中国常规品种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国家的品种权保护体系不健全,种子企业难以经营管理。因此,企业只有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杂交稻技术,实现对种子市场的控制,即种子公司利益驱动在杂交稻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而在其他农作物中利用杂种优势的前提是要获得不育系和三系或两系配套,研究成本很高,化学杀雄又受到气候条件、技术等环境条件的严重制约,而且还存在药害引起的环境和环保问题。
优质抗性高产是农作物育种的永恒目标,但对单基因型品种而言总是难以协调的永恒矛盾,实现全面超越越来越难。通俗的讲,目前全世界传统的农作物育种即单基因型育种都是试图挑选“十全十美”个体的育种体系,其顾此失彼的内在矛盾是可想而知的。
李晓方创始提出了多基因型种群育种技术体系(又称遗传多样性育种技术体系,已经申请另一专利,申请号为PCT/CN2004/000657),其本质是“塑造优秀团队”的育种体系,其概念、思路、技术、选择标准、评价方法等都具有重大的原创性突破,将最大限度的协调不同个体的矛盾,达到种群在优质抗性高产方面的全面协调和超越,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抗性高产的内在矛盾。同时该种群品种体系从技术上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极大的延缓生物遗传多样性的衰减速度,为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因为多基因型种群品种育种的名词太专业化,因此,依据其目的性质,可以称为遗传多样性育种,为了农民方便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可以通俗的称为集团品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晓方,未经李晓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10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向食品施用抗微生物制剂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产6-甲氧基-2-乙酰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