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叔丁醇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48318.6 | 申请日: | 200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4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远藤透;田中茂穗;佐藤晴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29/04 | 分类号: | C07C29/04;C07B61/00;C07C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醇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叔丁醇(2-甲基-2-丙醇,以下有时称为“TBA”)的制造。
本申请要求基于2004年12月17日在日本所申请的专利申请(特愿)2004-365507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处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叔丁醇的制造方法,已知有使用催化剂而使异丁烯(2-甲基丙烯)与水进行水合反应的方法。
作为用于使烃和水形成均匀相来进行水合反应的助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叔丁醇。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水合反应区域中都形成均匀液相,并且中途包含叔丁醇分离工序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6的方法中,记载了以不均匀液相进行反应的方法。
专利文献1:特开昭56-10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60-2330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99/33775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4:特开昭54-27507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昭54-30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昭54-30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常,异丙烯等烃与水,相互溶解性低,在以液态混合时,形成两液相,因此存在水合反应的速度低这样的问题。此外,异丁烯与水的水合反 应是平衡反应,存在从异丁烯到TBA的转化率(以下称为“转化率”)低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虽然可以以均匀液相进行水合反应,但由于在原料中添加了作为目标生成物的TBA,因此存在转化率因平衡而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中,由于以均匀液相进行水合反应,并且在途中分离TBA水溶液一次,因此可以达到比专利文献1所记载方法更高的转化率,但由于在最终反应器中也添加了TBA水溶液并形成均匀液相,因此也存在转化率因平衡而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3的方法中,反应器入口的组成形成了不均匀液相,但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形成均匀液相,因此也存在转化率因平衡而受到限制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所记载的方法中,由于在所有的反应器中的反应都以不均匀液相的形式实施,因此存在反应速度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异丁烯与水的水合反应的转化率。
本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对TBA的制造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惊奇地确认了,在使反应流体形成两液相状态的情况下所得到的转化率,超过了在均匀液相状态下的转化率的现象,由此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一种TBA的制造方法,是使用串联设置了2个以上的反应器的反应装置,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存在下,通过异丁烯与水的水合反应来制造TBA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下游侧的反应器内的流体形成两液相,且该反应器中的反应温度为70℃以下,并且在最下游侧的反应器以外的反应器中至少一个反应器内的流体形成均匀相。
在本发明中,优选最下游侧反应器以外的所有反应器内的流体都为均匀相。
本发明中,优选从由最下游侧的反应器相邻的上游侧的反应器的出口 所取出的反应液中除去一部分TBA,并将该除去了一部分TBA的液体供给至最下游侧的反应器。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异丁烯的水合反应中得到高转化率,并且可以高效地制造TBA。
附图的简单说明
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制造流程例。
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其它制造流程例。
是形成两液相的区域的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异丁烯供给口
2:水供给口
3:泵
4:原料预热器
5:第一反应器
6:TBA水溶液分离塔
7:冷凝器
8:再沸器
9:TBA水溶液
10:异丁烯或含异丁烯的烃
11:泵
12:原料预热器
13:第二反应器
14:TBA水溶液分离塔
15:冷凝器
16:再沸器
17:未反应的异丁烯或含未反应的异丁烯的烃
18:TBA水溶液
19:TBA供给口
20:水供给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83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