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涂装钢板的成形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7708.1 | 申请日: | 2005-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1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木村静雄;神山史朗;藤田健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24/04 | 分类号: | B21D24/04;B21D51/18;B21D22/26;B60K15/03;B21D22/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党晓林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涂装后的钢板成形由燃料箱的上半体构成的容器半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图9表示以往的普通的燃料箱100。该燃料箱100是这样一体化的容器:将底箱101、内底箱102和顶箱103相互重合,对该接合部分104进行卷边接缝加工。
如图10所示,在接合部分104中,底箱101的外周端部105呈仅朝直径外方弯曲的凸缘状。另一方面,在将顶箱103的外周端部107卷在内底箱102的外周端部106上的状态下,成为两外周端部106、107卷在底箱101的外周端部105上的结构。因此,顶箱103的外周端部107比其他的外周端部105、106都长。
接着,根据图11A和图11B,对用于形成如图10所示的接合部分104的卷边接缝加工进行说明。另外,加工是在上下颠倒、即顶箱103在下而底箱101在上的状态下实施。
在图11A中,在模具111上放置着顶箱103的外周端部107,在该外周端部107上放置着内底箱102的外周端部106,此外,在该外周端部106上放置着底箱101的外周端部105,并且如箭头A所示使冲头112下降。利用设在冲头112的下底面的凹部113使顶箱103的外周端部107如箭头B所示弯曲。
在图11B中,将半成品放置在另一模具114上,然后使另一冲头115如箭头C所示下降,将外周端部105~107像箭头D那样加固弯曲。接着上下颠倒过来,从而得到图10的接合部分104。
此后,将半成品移向涂装生产线,实施涂装,成为成品。即,由于按照卷边接缝加工→涂装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所以工序数变多。此外,容器的移动时间是不可或缺的。即,如果按照卷边接缝加工→涂装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则加工成本提高。
降低加工成本的方法之一是已公知的这样的技术:将预先在钢板上实施了涂装的涂装钢板作为初始原料,通过对该涂装后的材料进行塑性加工来制造容器。但是,如果涂装后的钢板在塑性加工中出现大的折皱,则有时涂膜会发生龟裂,涂装会剥落。
作为其对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298906中已公知了这样的方法:为使涂装不剥落而对涂装钢板将要进行塑性加工之类的涂装金属板实施的拉深加工方法。
关于上述拉深加工方法,预先在各种条件下对涂装钢板进行拉深加工并且确认涂膜剥离状态,同时以涂装前的原金属板作为坯料在与所述加工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实施成形模拟试验,根据两结果推断发生涂膜剥落的最小变形,在涂装金属板拉深加工时,通过调节切角量和拉深加工条件来使涂膜容易剥离处的变形达不到所述发生涂膜剥落的最小变形,从而防止涂膜剥落。
在上述成形模拟试验中,在对未形成涂膜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时,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的模拟试验、具体而言进行CAE(computer aided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解析,从而对在各部位产生的变形进行推断。
但是,在上述加工方法中,首先,由于需要进行原金属板的模拟试验(CAE模拟试验),所以发生了解析成本。
此外,由于对拉深加工的条件进行调整,以便达不到发生涂膜剥离的最小变形,所以每次的拉深量必然变小,可能导致拉深工序数显著增加。其结果是加工时间和加工工时增大。
就是说,在上述加工方法中,由于解析成本和加工工时增大,存在导致加工成本增大的问题。
因此,期待一种能够以低成本由涂装钢板成形容器半体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涂装钢板的成形方法,该成形方法是由涂装钢板来成形容器半体的方法,该涂装钢板的成形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准备在一面或者两面实施了涂装的平板状的涂装钢板的工序;第一拉深工序,用第一压边器按压所述涂装钢板的外周部分,同时拉深所述涂装钢板的中央部,从而得到包含在所述外周部分上形成的第一平坦部的第一成形体;第二拉深工序,用第二压边器按压位于所述第一平坦部的外侧的周缘部,同时将位于第一平坦部内侧的部分拉深成剖面L字状部,从而得到具有在该剖面L字状部的外侧所残留的第二平坦部的第二成形体;修整工序,在所述第二平坦部内将位于外侧的不用部分切除,得到第三成形体;以及弯曲工序,对由所述不用部分被切除的第二平坦部的残部所构成的凸缘部进行弯曲,使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剖面L字状部的纵部共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77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