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近场通信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5685.0 | 申请日: | 2005-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5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26 |
发明(设计)人: | 格雷格·R·布莱克;西蒙·库;迪文·M·帕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托罗拉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穆德骏;黄启行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近场 通信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通过射频通信的设备识别,更具体地,涉及通过使用近场通信的设备识别。
背景技术
已知有无源射频识别标签。近场通信设备可使用RFID标签来交换信息,更具体地在个域网络(PAN)中使用,以识别出各个设备。还已知有对可再充电电池感应充电的技术。但是,当对多设备(例如多个设备)感应充电时,每个设备会要求不同的电压和电流电平来对电池再充电。
某些设备要求在充电器中的高功率,因此,为了安全和效率起见,有必要使得充电过程首先进行对待充电设备的检测和识别。该检测和识别需要充电器与电池供电设备或单机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完全耗尽电池或从设备移除的并放置于感应充电器上的电池不能与充电器进行通信来提供识别。
于是需要一种用于感应充电系统中的设备识别的方法和装置。在仔细参考附图和考虑下述的详细说明后,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很明显的。
附图说明
在仔细参考附图和考虑下述的详细说明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很清楚本公开的各个方面、特征和优点。
图1是近场设备和感应充电器的示例性框图。
图2是近场设备和感应充电器的示例性框图。
图3是示例性的设备识别和充电流程图。
图4是示例性的设备识别和充电流程图。
技术人员将明白,图中的元件是为了简单和清楚目的示出,并不一定要按照比例画出。例如,图中某些元件的尺寸相对于其他元件被放大,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具体设备识别方法和装置之前,需要明白的是,本发明主要在于方法步骤和与之相关的设备组件的结合。因此,装置组件和方法步骤在图中合适的地方由传统符号表示,只示出与理解本发明相关的具体细节,即不会将本公开与对受益于这里的说明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细节混淆。
这里公开的是一种用于对电池感应充电的方法和装置。电池包括外壳、外壳中装载的至少一个电池单元和同样在外壳中装载的多模式近场收发机。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近场收发机可以在无源模式下操作以提供信息。电池进一步包括通过充电电路耦合到电池单元的充电耦合器和耦合到收发机的通信耦合器或天线。
如图1中所示,示出示例性电池100,其包括外壳102、外壳中装载的至少一个蓄电池组电池单元104和同样在外壳中装载的多模式近场收发机(NFC)106。多模式NFC收发机可在无源模式下操作以提供信息,可在有源模式下用于发送信息和从诸如其他NFC设备接收信息。当可获得电力时,无论是从电池本身或其他可选来源,本实施例中的收发机都操作作为有源收发机。当不可获得电力时,无源收发机只提供存储在存储器中的信息。例如,当不能获得电力时,收发机在无源模式操作,以提供设备ID。本实施例中的设备ID将被发送给充电器,以向其指示电池类型。
进一步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电池100包括通过充电电路110耦合到电池单元104的充电耦合器108。通信耦合器112耦合至收发机106。本实施例中的充电耦合器108经由充电器充电耦合器122将电池100的充电电路110感应地耦合至感应充电器120。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使用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充电电路。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电路110是肖特基二极管。当电池100被耦合至诸如无线电话等的设备时,来自设备的数据被发送至收发机106,以用于传输或接收和传递给设备。电池100的蓄电池组电池单元104可被耦合至收发机,这样近场收发机106和电子设备由至少一个蓄电池组电池单元供电。
耦合至电池的电子设备仅用于示例目的,可以理解的是,许多电子设备都可以使用。这里描述的无线电话是可从本发明受益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类型的代表。但是,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可应用于任意类型的手持式或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备:无线电话、无绳电话、寻呼设备、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脑、笔式或键盘式手持设备、远程控制单元、诸如音频播放器(例如MP3播放器)的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等。因此,这里对于任何电子设备的引用都可考虑同样地应用其他手持式或便携式电子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托罗拉公司,未经摩托罗拉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56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