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改变病人体温的设备无效
| 申请号: | 200580040005.6 | 申请日: | 2005-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0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 发明(设计)人: | R·J·小弗雷德曼;M·科特;W·J·奥雷;R·B·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命恢复系统HD责任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 地址: | 美国路易***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改变 病人 体温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改变病人体温的医疗设备,更具体地涉及能够有效、迅速地控制病人体温,尤其是使体温降低的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心脏骤停仍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美国每年大约有350,000人患此病,而总的存活率大约为5%。即使可立即接受当前可利用的最先进的护理包括心肺复苏术(CPR)、药物、通风设备和体外自动除颤器,但是25%的存活率可能是最好的情况。显然需要处理此状况的改进的治疗法。
已经有许多关于偶然体温降低和心动停止得以康复的报道。此观察使研究者考虑将治疗性体温降低作为减小循环停止的不利后果的可能的处理方法。多方面的研究显示,中度全身降温(大约3-5℃(5.4-9.0))可减小对重要器官包括大脑的伤害。在心跳停止期间和之后使体温降低已证实了此好处。心肺分流术也可有效地迅速实现此目的。冷流体直接冲入动脉系统也成功地得到使用。但是,这两种侵入性措施需要大孔的血管内导管,并将无菌溶液迅速引入病人体内。这种侵入性方法在处理医院外紧急事件时明显不利。
如果足够有效和便携,则非侵入性冷却是优选的方法。单独对头部进行直接冷却已产生多种结果。但是,通过非侵入性治疗将整个身体进行后复苏冷却到大约33℃(91.4)已在最近的临床研究中证明惊人地有效。使用冷凝胶和冰袋可产生每小时大约0.9℃(1.6)的冷却,并且在神经无损的复苏中可导致近100%的提高(Bernard S.A.等人,Treatment ofComatose Survivor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InducedHypothermia,346 New Eng.J.Med.557-563(2002))。在另一研究中,已发现冷空气能够以每小时大约0.25℃(0.45)的速率冷却病人,这可在相同端点内导致40%的提高(Sterz F.等人,Mild TherapeuticHypothermia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Outcome after Cardiac Arrest,346New Eng.J.Med.549-556(2002))。在又一研究中,充水的冷却毯和冰袋共同应用于皮肤可导致每小时0.8℃(1.4)的冷却速率(Felberg等人,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n ExternalCooling Protocol,104 Circulation 1799-1804(2001))。尽管这些研究获得了成功,但是增加冷却速率可导致较高的病人救助率。
基于当前的冷却过程和系统,本发明研究了一种加速身体冷却问题的独特的解决方案。即,本发明基于整个身体与液体介质例如冷水接触会导致高传热率的假设。除了浸没之外,控制液体温度和流速可进一步控制冷却过程,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系统。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些目的和特点中,可以注意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小在病人内产生低温所需时间的设备和方法;提供了一种能够对病人进行受控的加热的设备和方法;提供了允许在冷却或加热期间输送温度响应药物的设备和方法;提供了其中冷却液体与皮肤直接接触的设备和方法;提供了允许在没有电的偏远场所冷却或加热病人的设备和方法;以及提供了允许在运输病人期间进行冷却或加热的设备。
一般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调节病人体温的设备。该设备包括限定用于接纳病人身体一部分的内部空间的包封件(enclosure)。该包封件构造成将热传递液体容纳在内部空间中以便与病人体部直接液体接触,从而促进病人和热传递液体之间的热传递。包封件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外层,并包括可与病人体部的一部分接合并用于运送热传递液体的多孔内部流体传送层。该传送层由基本疏水的材料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命恢复系统HD责任有限公司,未经生命恢复系统HD责任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00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