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电子标签技术的非接触式纸基电子客票无效
申请号: | 200520143066.2 | 申请日: | 2005-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56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康克军;胡海峰;王石;苗齐田;陈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9/07 | 分类号: | G06K19/07;G06K19/073;G06K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进桂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子标签 技术 接触 式纸基 电子客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标签RFID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基于电子标签技术的非接触式纸基电子客票及其自动售检票AFC系统。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的中国铁路客票预订和发售系统在实现计算机联网预、售票方面取得了革命性成功。当时在票面上采用了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一维条码,试图实现自动检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客票使用的是热转印制票机打印一维条形码,票面条码在使用中已暴露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随着热转印票机老化、条码的打印质量很难控制,使检票设备的识读率下降;光读码设备昂贵且易损坏;光读设备为了容错,采用大量机械动作不利于检票速度和首读率的提高,造成现场实际运用中难以使用条形码检票方式,目前,该系统的整个售-检票作业流程处于开环状态,已装备的条码检票设备基本停用,检票作业只能手工完成;同时条码票的防伪性能低,每年都有大量假票,严重干扰了铁路客运的发展。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有多种,其中磁条卡和电子标签(RFID)为国际主流的两种解决方案。磁条卡技术用于客票防伪及自动检票成熟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针对目前的中国铁路客运国情,磁性客票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纸基磁性车票技术仍无法完全克服纸制车票易被污损的缺陷,在现行中国旅客使用条件下,极易导致首读率降低,而且,磁性车票的接触式检票方式(客票要经过闸机内的机械运动)决定其检票效率较低,最终极可能重蹈条形码检票方式停用的覆辙,使售-检票作业仍处于开环状态;磁性车票依然不能有效防伪;磁性车票售票设备和检票设备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昂。
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用于铁路系统的自动售检票,国内外的解决方案基本都是采用非接触式IC卡,如香港八达通,以及很多AFC厂家的Smartcard,这种卡多次使用,不打印票面信息,这种方式,因为没有票面信息,旅客不能直观知道车次、时间以及座位等信息;又有象广深客运专线,采用回收式IC卡(硬卡),卡面可以涂某种特殊的膜实现多次打印票面信息。这种方式使得技术和管理成本都比较高。以上两种方式与现有中国铁路客票系统都不兼容,而且都需要靠另外的打印发票方式为旅客提供报销凭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现有客票系统高度兼容的新型客票,即非接触式纸基电子客票。它是一种基于电子标签技术,采用专用芯片设计、印刷天线、以及先进的自动流水线封装工艺的一种纸介质的、一次性客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铁路纸票兼容的电子客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客票包括:两层纸介质,在上述纸介质中预先埋置了天线和芯片,其中:
第一层纸介质上包含有印刷的票面信息;
第二层纸介质中包含有埋置在其中的天线和芯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非接触式电子客票,有其他识别载体无法比拟的优点:
1.非接触式快速读写,并可并行读取。电子客票识别距离可达10厘米,与条形码相比,无须直线对准扫描;与磁性票相比,无须接触;读写速度快,可在运动中识别,访问速度快,需要时可同时读写多张电子客票,利于提高检票效率,符合我国铁路客流量大的国情;
2.高度的防伪性。电子标签数据加密认证,不可伪造;
3.高度的耐折损性,防水防潮,在曲卷、折叠时仍可有效读出票中数据(首读识别好)
4.检票设备经济可靠,不需清洗,利于维护。读写头无裸露部分,几乎对设备没有磨损,节省大量设备维修成本。尤其适合风沙大、潮湿等恶劣环境。对于中国大跨度的国土、大跨度的气候条件而言是非常合适的。
5.与现有客票售票机制高度兼容,为与现用的客票售票机制匹配,电子客票也将以成卷方式供货,不必考虑盒装票数票等问题;和以往整个制票售票过程相比只需增加两个环节:一是成卷客票印刷前封装入电子标签,二是客票销售打印后向电子标签写入数据(打印机和写入设备可以是一体,也可分开,写数据时间小于1秒)。这样不改变现有客票售票软件和机制。另外也不改动目前的客票管理系统。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201430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人鱼全集成红外接收器
- 下一篇:交流电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