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化石油气罐残液气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2225416.1 | 申请日: | 2002-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5227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元泉 |
| 主分类号: | F23K5/22 | 分类号: | F23K5/22;F24C5/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 石油气 罐残液 气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化石油气罐残液气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供民用燃烧的液化石油气,一般都含有少量在常温下不易挥发燃烧的液态烃,即C5及C5以上的碳氢化合物,俗称为残液,其含量一般在6-10%左右。通常一瓶15公斤的液化气,燃烧后瓶内还剩1~1.5公斤的残液。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不懂得安全知识的用户,擅自将残液倒入地沟或下水道里而引起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为了解决残液,已有技术曾作过努力,研制出多种“残液雾化”及“液化气节能”“装置,如中实用新型专利ZL92232530.8及ZL96237483.0,对充分利用残液来燃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结构较为复杂,安装难度大以及产品成本较高等原因而未能得到普遍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容易安装、使用安全,并能让残液充分燃烧的液化石油气罐残液气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该残液气化装置由输液管、顶杆、压缩弹簧和下塞头组成,输液管是一根内径为5~6毫米的耐腐蚀金属管,上端封闭,顶杆紧固于输液管的上端,压缩弹簧套在顶杆上,并高出顶杆4~6毫米,具有弹性的下塞头置于输液管的下端,在输液管下端设有若干个进液口,在顶端设有若干个喷液孔,下塞头底面至顶杆顶面的高度为液化石油气罐内底面至角阀旋塞底端旋紧状态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采取如下措施来实现:
所述的进液孔为四个直径3~3.5毫米均匀设置的通孔。
所述的喷液孔为四个直径0.5~1.2毫米均匀设置的通孔、喷液孔的面积总和最好小于进液口面积总和的1/8,以确保残液能雾化。
所述的下塞头用橡胶、橡塑材料制成,直接塞在输液管的下端。
在顶杆下端设有一连体的塞头,该塞头与输液管套接在一起以封闭输液管的顶端,该塞头与输液管通过铆钉连结在一起。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液化石油气罐的角阀打开,然后将本实用新型从瓶口插罐底,并让本实用新型的顶杆对准角阀旋塞的中心,最后将角阀装上便可。由于压缩弹簧的作用,即使将角阀旋塞打开灌注液化石油气,仍确保本实用新型竖置于气罐的中心。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输液管直径较小,对液化石油气罐的工作并没有影响。在液化石油气罐内设置本实用新型之后,就可让残液充分气化燃烧,其工作原理如下:在液化石油气罐充气后,由于C5及C5以上的碳氢化合物比重较大,自然下沉于罐底。当燃用时,罐内气化的气体从角阀排出。与此同时,气化所产生的压力必然压缩液面,使C5等液体从进液孔进入输液管内,最后从喷液孔喷出。由于进液孔与喷液孔的面积比差别较大,使C5等液体高速从喷液孔喷出而雾化,与液面上已气化的石油气混合,一齐参与燃烧。即使有些C5没有完全气化而形成较大的颗粒,回落到罐底后将重新参与气化过程,如此不断,沉于罐底的C5等物质就完全参与燃烧,使罐内不存在残液。经实践表明,本实用新型能在效地使液化石油气罐内的残液参与燃烧,既达到了节能效果有益于群众,又可防止残液造成的危害。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容易安装和使用安全的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输液管、用内径为5毫米、壁厚为0.8毫米的铜管制成。在输液管1下端5~10毫米处上下对称开有四个直径为3毫米的进液孔2,在输液管1的顶端5~10毫米处上下对称开有四个直径为1毫米的喷液孔3。一个带塞头4的顶杆5通过其塞头4插至输液管1顶端的通孔内并通过铆钉固定设置于输液管1上,顶杆5长度以不超过15毫米为好,本实用新型顶杆5的直径为2毫米、长度为12毫米。压缩弹簧6直径为3毫米,套于顶杆5内,其长度高出顶杆5毫米。用橡胶制成的下塞头7直接塞至输液管1的下端。对于15公斤的液化石油气罐,本实用新型自下塞头7至顶杆5顶端的高度为570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元泉,未经张元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254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纳米芯体的微型热管
- 下一篇:CPU散热片夹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