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热回收式空调节能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02216041.8 | 申请日: | 2002-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5324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陈本林;余霞;蔡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南通昆仑空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翠莹 |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回收 空调 节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热回收式空调节能系统,属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运行的环境中,空调器如果在运行时是将封闭空间的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或冷却,时间一长空气质量将大大降低。因此大多有空调新风换气的需要,但是若希望节能换气,就需要在换气的同时,将新风与排风进行热量交换或热量回收。
现有空调的进排风热交换形式分显热热交换和全热热交换两种。单纯的显热热交换主要利用进、排风温度间的势差,使新风(进风)从排风中回收部分热量(或冷量),其特点是进、排风道完全隔离,但只能进行显热交换,如果进排风间温度差小,则难以对新风进行预冷。一般的全热交换器不仅利用进、排风中的温度差,而且利用它们间的湿度差进行热量和质量的交换。但常用的转轮型全热交换器虽然全热(焓)回收效率高于显热交换器,但难以保证进排风道间的完全隔离,成本较高。此外,渗透膜型全热交换器全热(焓)回收效率也高于显热交换器,但其热、质交换效率受渗透膜性能影响大,对进排风的清洁度要求高,强度和使用寿命较其它换热器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提供一种全热回收式空调节能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进排风隔离性好,换热器强度和可靠性好,以及节能效果好的特点。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全热回收式空调节能系统,由水连接通道、空气加湿装置、进排风道、气气换热器和气液换热器组成,排风道与进风道是两个彼此隔绝的腔体,进排风道间实现完全隔离。在排风道内布置空气加湿装置,在进风道内布置气液换热器,进、排风道内均布有气气换热器,气气换热器和气液换热器都是显热型换热器。
空气加湿装置中用于加湿的水可以用空调系统的冷凝水,排风在加湿后温度进一步降低,通过气气换热器使进风温度降低,从而使进风得到预冷。加湿装置可以放置在排风道的进口,气气换热器之前,也可以放置在气气换热器中间,或直接通过布水装置将水分布在排气侧的气气换热器表面。气气换热器可以采用热管型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使排风在加湿过程中,主要因水分蒸发导致加湿后的湿空气温度明显降低,从而使排风与进风间的温度差增大,通过气气换热器,新风温度得到更大程度的预冷。另外,在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湿度大,冷凝水温度较低,且冷凝水量较大,一般实际加湿量在冷凝水产量的50%左右,即使经过加湿后,水温仍将与新风甚至经过气气换热器的新风有较大的温差,再以气液换热器继续对新风降温,气液换热器内的液体是温度较低的空调系统冷凝水,即可实现空调系统的深度热回收。本实用新型的气气换热器和气液换热器都是显热型换热器,但系统利用了冷凝水进行全热交换,其节能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显热交换器。而且进排风道间实现了完全隔离,换热系统的可靠性高,强度好,成本较低。对于进、排风温度差和湿度差较小的空调系统,也能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夏季空调在使用中都有来自蒸发器或表冷器的冷凝水,通过加湿装置对排气加湿,不仅提高了新风的预冷效果,而且减少了冷凝水排放问题。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大、中、小型的空调系统和空调器中,尤其适用于夏季使用的、有较多冷凝水的空调系统中。
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水连接通道1、空气加湿装置2、排风道3、进风道4、气气换热器5、气液换热器6组成,排风道3与进风道4是两个彼此隔绝的腔体,排风道3内布置空气加湿装置2,在进风道4内布置气液换热器6,进风道4、排风道3内均布有气气换热器5。
空气加湿装置2放置在排风道3的进口、气气换热器5之前,用于加湿的水采用空调系统的冷凝水,排风在加湿后温度进一步降低,通过气气换热器5和气液换热器6使进风温度降低,从而使进风得到预冷。
加湿装置2与气气换热器5间不必设置挡水板。加湿装置2也可以放置在气气换热器5中间,或直接通过布水装置将水分布在排气侧的气气换热器5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南通昆仑空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南通昆仑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16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