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无效
| 申请号: | 02206868.6 | 申请日: | 2002-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5357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同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同和 |
| 主分类号: | F24H1/28 | 分类号: | F24H1/28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3019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多功能 暖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暖炉,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
习用的以水作为取暖介质的暖气炉,一般是水套式结构,即炉体是双层的,水从炉体上的进水口进入炉体双层空间中,被炉内燃烧的煤加热后,由出水口流出经管道进入采暖器中。这种老式双层水套式结构取暖炉,由于大部分热量从烟道系统排出,因此热转换率低,采暖面积小。且不能供作其他用途,功能单一。背景技术
为此,本创作人设计出CN.00267599.4号“多功能暖气炉”新型专利,包括双层炉体、烟囱、淋浴器与饮水容器;所述双层炉体内设有自下而上纵向排列的多层扁圆形空心结构的吸热水胆,该纵向排列的多层吸热水胆,最下层是中间具有圆通孔的吸热水胆,其上层是圆饼式吸热水胆,再上层则又是具有圆通孔的吸热水胆,这样交替排列多层,并将该多层吸热水胆分别用水管空心连通,然后使最上层和最下层吸热水胆分别与炉体的双层水套式夹层空心连通,所述淋浴器是由烟囱侧面的双层水套式夹层构成的水容器;所述饮水容器是由位于炉体顶端的空腔以及与淋浴器外侧又一水套式夹层合并而成的单独水容器;
上述专利与习用的以水作为取暖介质的暖气炉相比,虽然可提高热转换率,但是该专利炉体内的煤在燃烧过程中,由于只能从炉篦底部的炉灰口流入的空气中获取氧,故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常常产生滚滚浓烟,这样,既污染大气,又浪费能源,其热转换率需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暖气炉存在的供氧不足,导致燃烧不完全,热转换率需进一步提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其不但具有采暖、饮水及与浴室相配套供淋浴的多种功能,而且通过分层增氧,使可燃物浓烟再次燃烧,从而达到大大提高热转换率,节省能源,有利环保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包括双层炉体、烟囱、淋浴器与饮水容器;所述双层炉体内设有自下而上纵向排列的多层扁圆形空心结构的吸热水胆,该纵向排列的多层吸热水胆,最下层是中间具有圆通孔的吸热水胆,其上层是圆饼式吸热水胆,再上层则又是具有圆通孔的吸热水胆,这样交替排列多层,并将该多层吸热水胆分别用水管空心连通,然后使最上层和最下层吸热水胆分别与炉体的双层水套式夹层空心连通,所述淋浴器是由烟囱侧面的双层水套式夹层构成的水容器;所述饮水容器是由位于炉体顶端的空腔以及与淋浴器外侧又一水套式夹层合并而成的单独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中、下侧四周分别设有穿过水套内外层的增氧孔,该增氧孔外固设有金属护套,金属护套与增氧孔之间留有间隔,该金属护套底边与所述炉体侧面之间形成进气口。
前述的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其中金属护套设有弧面,该弧面的上边、左边、右边分别延伸弯折成上折边、左折边、右折边,其中弧面与其上折边的弧度约和所述炉体侧面弧度相同,该上折边、左折边、右折边固结在所述炉体的外侧面上。
前述的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其中淋浴器上方一侧设有热水出口,下方设有自来水入口。
前述的改进的多功能暖气炉,其中饮水容器下部设有水温表、饮水嘴和自来水入口,其中上部一侧设有水位管,其顶部设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不但具有采暖、饮水及与浴室相配套供淋浴的多种功能,而且通过分层增氧,使可燃物浓烟再次燃烧,从而达到大大提高热转换率,节省能源,有利环保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于2002年1月经天津市环保局检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可吸粒物的烟尘排放为64.1mg/m3,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为120mg/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7mg/m3,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为900mg/m3)
3、林格曼黑度小于1级,符合国家标准。
4、热转换率为72.83%,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为60%)。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吸热水胆纵向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同和,未经陈同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68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