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四轮差速分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2206457.5 | 申请日: | 2002-0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5176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 发明(设计)人: | 高峰;马维锦;杨铭学;王豫疆;王应普;梁斌;范永革;潘文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升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7/344 | 分类号: | B60K17/3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830011 新疆***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四轮差速分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轮式机动车差速传动装置的改进,特别是机动车四轮差速分动装置。
背景技术:现有的机动车辆在前桥和后桥上分别安装着差速器,当车辆行驶在复杂路面、泥泞冰雪路面上时,很容易产生车轮打滑而无法正常行驶。当前、后轮都有一个车轮打滑时,车辆无法行驶。而且若未装差速锁的驱动桥一个车轮打滑失去附着力时,将使牵引力大幅度下降。为了解决一个车轮打滑时没有驱动力的问题,通常装有差速锁。由于结构的限制通常只在其中一个差速器内装有差速锁。当使用差速锁防止车轮打滑时,车辆的转向性就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四轮差速分动装置,可以用于各种四轮驱动的机动车上,当车辆行驶在各种复杂地面、泥泞冰雪路面上时,防止机动车车轮打滑,保证车辆正常行驶,而且在克服车辆打滑现象时,可以保证车辆有足够的牵引力,同时做到车辆的转向性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动车四轮差速分动装置,包括差速器,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两个差速器,其相邻的两个半轴齿轮轴套分别通过内花键与各自的传动轴的花键轴配合联接,两个差速器传动轴的花键轴通过啮合套相互联结在一起,位置相背的两个半轴齿轮轴套分别与各自轴套内安装的传动轴动配合,这两个半轴齿轮轴套上分别安装着齿轮,并分别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着轮边减速器,两根传动轴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传动装置连接着轮边减速器,两个差速器各自的大齿圈分别与相对应的动力输入齿轮相啮合,安装在齿轮轴上的两只动力输入齿轮至少有一只与齿轮轴动配合,安装在齿轮轴的花键轴上的啮合套控制着两只动力输入齿轮的离合。
当本实用新型的啮合套脱开两个差速器传动轴之间的连接,另一个啮合套脱开与齿轮轴动配合的动力输入齿轮时,此时输入动力通过两一个固定在齿轮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带动相配合的差速器大齿圈,驱动该侧的半轴齿轮轴套花键轴上的齿轮和该侧传动轴,并分别通过传动装置带动各自的轮边减速器,使一侧的两个输出轴运转,此时表现为两轮驱动;当离合器拨叉驱使两个啮合套分别回位时,输入动力则通过两个动力输入齿轮分别带动两个大齿圈,使动力输入串联的两个差速器中,此时表现为四轮驱动。此时,两个传动轴的花键轴由啮合套连接在一起,使同侧车轮相锁。
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在恶劣路面上行驶时,当任一车轮打滑时,但不会飞转,因为有差速器的限制,不允许驱动的两车轮转速相差较大,这样就会使发动机的功率有所提高。此时,打滑车轮地面附着力很小,但其他三个车轮仍存在附着力,即具有动力,足以驱使车辆的行驶前进。当有两个车轮打滑时,若是前两轮或后两轮,则通过差速器会驱动后两轮或前两轮,促使车辆前进。若是同侧的一前轮和一后轮打滑时,因为本实用新型是可以做到同侧车辆相锁。因此,这种情况更不会影响车辆的前进。若是对角线上的一前轮和一后轮打滑时,由于啮合套的连接,使车辆一侧车轮相锁,当此侧车轮有一轮打滑失去附着力时,其动力很小,而未打滑车轮的动力则会增加,对于同一驱动桥上的两个车轮,是由一个差速器控制的,一个车轮打滑失去附着力,则另一位打滑车轮的动力就会有所增加。由此,这两个车轮上的动力同样可以使车辆正常行驶。当三个车轮都打滑失去附着力时,对于相锁的同侧车轮会使未打滑车轮的动力大幅度增加,并且,对于同一驱动桥上的车轮失去附着力,也会使未打滑车轮的动力有所加大,若技术参数选择的适宜,也可使车辆正常行驶。因此,只要有一个车轮不失去动力,就可使车辆行驶。
本实用新型有两个差速器串联组成,动力由平行的输出轴输出,其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通过能力和发动机功率的发挥能力。本装置使车辆同侧同时运转,相互联动,并且不影响车辆的转向性能。
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升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疆升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64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