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贮能水锤消除器无效
| 申请号: | 02204577.5 | 申请日: | 2002-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5291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立信 |
| 主分类号: | F24D3/06 | 分类号: | F24D3/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 |
| 地址: | 72100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贮能水锤 消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贮能水锤消除器,属于水暖设备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①国内外生产销售的无塔供水设备中,其气压罐的最大技术缺陷:补气量大小无法控制,不仅造成气体压缩比失效、技术失真,而且气压罐如同虚设,也达不到节能目的。②囊式罐及隔膜式罐最大的技术缺陷是:冲气量无法控制,造成气体压缩比失效、技术失真,气压罐如同虚设也达不到节能目的,而且罐内的橡胶气囊和隔膜橡胶囊老化,造成严重污染水源,浪费了材料和能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出一种多功能高效节能、无污染、无噪音“贮能节能水锤消除器”,具有恒压、稳压、水锤消除、节能等功效,并且结构简单、性能高效可靠,成本低,使用广泛。不仅用于水锤噪音的消除设备,而且还可作为热水采暖中的落地膨胀水箱和各类供水设备中的稳压、恒压贮能罐,是稳压节能消除水锤及噪音的关键设备。
设计方案的主导原则:一是提高贮能、消除水锤,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气压罐、气体压缩比失效和无法控制等技术缺陷;二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大噪音、高污染、低工效、高成本的难题;三是高功效、低能耗、高靠性、无噪音、体积小、重量轻、维护简便的机电一体化水暖设备。
在方案设计上,①利用电磁阀打开工作时,使混水器内造成压力负压差,来吸水吸气的原理,利用地球吸引力的大气压向补气室内进空气,在补气室内的水被带走完时,也是空气量进入最多时,(在试验好的设定时间内)电磁阀自动关闭,完成自动吸气工作。②利用管网中的水在停泵后,自由落体所产生的水锤力、静水压力及水泵扬程压力,使混水器内的高压水进入补气室内底部,把空气挤压到贮能罐内上部,使罐内失去的气体随时有效的补充到最佳状态。③加大了罐内空气压缩比,提高了贮能保压功效三到五倍,又能有效的消除水锤及噪音,从补气结构上彻底解决了气压罐内的气体压缩比失效、无法控制的技术难题。将系统中有害的水锤力、静水压力化为提高贮能罐内气体压力的动力,使罐内需用多少气,才补充多少气,从而提高了贮能和消除水锤及噪音的功效。补气室钢制结构的设计,不仅不产生污染,而且又降低了气压罐的制造成本。其技术方案:节能贮能水锤消除器,补气室(17)位子贮能罐(18)内的下部,混水器(11)位于补气室(17)的下方,其进水口及颈部连通口分别与贮能罐(18)、补气室(17)连通,混水器的出水口与闸板阀(10)的进口端连通,闸板阀的出口端与电磁阀(8)的进口端连通,电磁阀的出口端接水池、水箱,补气室的上部通过补气管(4)分别与补气止回阀(5)、进气止回阀(3)连通,补气止回阀(5)与贮能罐(18)连通,进气止回阀(3)与空气过滤器(1)连通,进出管法兰接头(15)位于贮能罐的下部且与贮能罐中的水封区连通,补气控制仪(6)用于设定和检测水锤消除器内的压力和水位,控制电磁阀的开、闭。
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一是采用了压力传感器在最低所需设定压力的要求值与气源传感器检测相结合,采用电子数字电路和数字芯片电路来控制电磁阀-开与关与机械相结合,组成全自动补气控制仪器,实现了自动补气、“节能贮能水锤消除器”机电一体化产品;二是该设备主要应用于供水系统管网中的水锤及水击噪声消除设备,热水采暖中的封闭式落地膨胀水箱,各类自动供水设备中的稳压、恒压、贮能、节能水锤消除罐,具有保压、节能、贮能消除水锤及噪音,延长供水、供暖系统管网使用寿命功效;是目前国内外各种气压罐(如无塔气压罐、橡胶内囊式气压罐和隔膜式气压罐)的更新换代产品;三是高功效节能地消除了水锤及噪音,长期运行杜绝气体失效;四是结构独特、简单、体积小、机电一体化可靠性高、实用范围广;五是全部采用钢结构及不锈钢等材料生产,不产生二次污染和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节能贮能水锤消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立信,未经陈立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2045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