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眼科装置和自动对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02122186.3 | 申请日: | 200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387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发明(设计)人: | 正木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3/10 | 分类号: | A61B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科 装置 自动 对准 方法 | ||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测量视觉系统容易对准被检查的患者的眼睛的眼科装置,以及该装置的自动对准方法。
相关的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自动对准功能的眼科装置。
这种眼科装置可进行所谓的自动对准,其中光束投射到要被检查的眼睛角膜上,通过光接收元件检测反射光来检测测量视觉系统的光轴相对于眼睛的对准状态,从而自动设定眼睛和测量视觉系统的光轴之间的关系,使其基于对准状态具有预定的关系。
上述自动对准功能只在由角膜来的反射光能够被光接收元件检测到的狭窄范围内表现出来;具有改进的余地。
当测量视觉系统的初始状态落在可自动对准的可检测范围之外,并且检测不到反射光时,需要操作员手工将测量视觉系统(测量单元)对准眼睛直到视觉系统落到可检测范围内。
这种操作是该装置的操作员的负担,并且阻碍快速测量。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使用大口径的光接收透镜或具有大的光接收表面的传感器来加宽对准可检测范围。然而,增加口径的尺寸将导致成本和复杂性的增加。
根据另一种方法,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9-66027中公开的眼科装置目的在于通过基于前照光源在被检查眼睛上的虚象的对准检测来拓宽在上下和左右(X和Y)的可检测范围。然而,由于未采用用于对准检测的专用光学系统,无法确保高检测精度。此外,根据该装置的结构,用于前后(Z)方向对准的可检测范围并未拓宽。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宽范围内允许高精度自动对准的方法和眼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眼科装置包括具有用于测量被检查眼睛的测量光学系统的可移动的测量单元、用光沿与测量光学系统的光学轴线方向不同的方向照射眼睛的第一光源、用光沿与测量光学系统的光学轴线方向相同的方向照射眼睛的第二光源、获取眼睛的图象的图象拾取器件、根据图象拾取器件拾取到的图象通过获得第二光源的反射角膜图象的位置来检测测量单元与眼睛的对准状态的第一检测系统以及根据图象拾取器件拾取到的图象通过获得第一光源的反射角膜图象的位置来检测测量单元与眼睛的对准状态的第二检测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包括测量被检查眼睛的测量光学系统和用眼外光源照亮眼睛的照明系统的眼科装置的自动对准方法,该方法包括用通过测量光学系统的光束照亮眼睛并检测光束的反射角膜图象的检测步骤、当在检测步骤中检测到反射角膜图象时,根据反射角膜图象所确定的位置将测量光学系统与眼睛对准的对准步骤、当在检测步骤中检测不到反射角膜图象时,通过眼外光源的照明检测反射角膜图象,根据检测到的反射角膜图象对准测量光学系统的步骤,随后重新进行检测步骤。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性和优点将通过随后的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详细说明而显而易见。
附图简介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眼科装置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驱动测量单元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测量单元的内部光路图;
图4示出了6片光阑和6片棱镜的排列图;
图5示出了棱镜限位器的排列图;
图6A、6B和6C分别示出了在对准期间基于对准光源的反射图象的角膜图象;
图7A、7B和7C分别示出了对准期间基于瞳孔和眼外光源的反射图象的角膜图象;
图8示出了电气装置的方框图;以及
图9示出了自动对准过程的流程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中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将以眼屈光度测量装置作为眼科装置举例说明。注意,可应用本发明的眼科装置并不局限于此,各种需要精确对准眼睛的光学系统装置都可应用,例如,用于测量各种角膜信息的角膜测量装置、视力计、眼底照象机和血流速计。
图1是根据该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图。用于显示测量值、患者的眼睛的图象等或用于显示/提供用于各种设定的用户界面的显示器1(液晶显示器或CRT)安装在操作员进行操作的装置的表面。此外,用于将测量单元手工对准眼睛的输入设备轨迹球2和滚柱3、开关板4(具有打印机打印开关、测量启动开关、选择/设置开关等)和打印机5也安排在该表面上。患者的面部固定在操作员进行操作的表面的对侧的面部支架(未示出)上,并且眼睛E放置在测量装置的光学系统的前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221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