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无效
| 申请号: | 02120687.2 | 申请日: | 2002-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88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 发明(设计)人: | 吉冈成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C15/00 | 分类号: | B60C15/00;B60C9/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来讲,其涉及一种适于提高胎圈耐久性的胎圈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充气轮胎—尤其是重载轮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强轮胎的胎圈部分,以承受大的轮胎载荷。因而,对于重载子午线轮胎的情况,往往要在胎圈部分处设置一个由钢丝帘线制成的胎圈增强层,对于这种用途的钢丝帘线,迄今为止,广泛采用的是那些分层扭绞类型例如为3+7结构、3+9结构和3+9+15结构的帘线结构。例如,如图8中所示,3+7结构是这样的:帘线是由一个线芯和一个鞘套组成的,其中的线芯是由三条钢丝(a)组成的,而鞘套是由七条缠绕着线芯的钢丝(b)组成的。
但是,对于这种钢丝帘线,在非常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微观的原始疏松会发展成为帘线与橡胶的分离,从而在轮胎的表面上造成细槽纹或龟裂,由此降低了胎圈的耐久性,其中,上述的微观原始疏松是在橡胶未融渗部分中的钢丝之间出现的。
对于卡车/公共汽车轮胎等重载轮胎,为了满足营销需求,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胎圈部分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目的是设计一种充气轮胎,在该轮胎中,胎圈部分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根据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
一个胎面部分,
一对轮胎胎壁部分,
一对内部带有胎圈芯的胎圈部分,
一延展在两胎圈部分之间的胎体帘布层,该胎体帘布层在两胎圈部分处从轮胎内侧绕过胎圈芯而折向其外侧,从而形成一对折边部分以及位于两折边部分之间的主体部分,以及
一由钢丝帘线制成的胎圈增强层,其布置在两胎圈部分中折边部分的轴向外侧,
其中,由钢丝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钢丝帘线的形状指数在0.35到0.70之间,其中的形状指数是指该帘线中所有钢丝直径平方值的总和除以L1和L2的乘积所得到的数值,其中,L1是指在垂直于帘线纵向方向的一剖面上,在某一方向上测得的最大尺寸,而L2是指在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测量得到的尺寸。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对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所作的横剖面视图;
图2是一个放大的横剖面视图,表示了用于组成胎圈增强层的钢丝帘线;
图3是一个局部的横剖放大面视图,表示了胎圈增强层所用的钢丝帘线在涂覆胶后形成的条带;
图4是一个放大的横剖面视图,表示了图1所示轮胎的胎圈部分;
图5、6和7中的横剖面视图表示了胎圈部分另外的实施例;以及
图8中的横剖面视图表示了3+7结构的钢丝帘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包括一个胎面部分2;一对轴向间隔开的胎圈部分4,且每个胎圈部分中都设置有一个胎圈芯;一对胎侧壁部分3,它们延伸在胎面边缘和胎圈部分之间;一个在两胎圈部分4之间延伸的胎体6;以及一个带束层7,其布置在位于胎体6径向外侧的胎面部分2中。
图1是对处于未加载的、正常充气状态的轮胎所作的一个经线剖面图,图中的情形下,轮胎1安装在一个标准轮辋J上,并以标准气压充气,但没有加载任何轮胎载荷。在此状态下,测量各个尺寸参数:轮胎截面高H、胎体折边高度h1、胎圈增强层高度h2、h3。
胎体6包括至少一个由浸胶帘线制成的帘布层6A,浸胶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以90到70度的经角径向布置,帘布层6A经过胎面部分2和胎壁部分3而在两胎圈部分4之间延伸,并在两胎圈部分4中,绕过胎圈芯5而从轮胎的内侧折翻向其外侧,从而形成一对折边部分6b和位于两折边部分6b之间的一个主体部分6a。在该实施例中,胎体6是由一个帘布层6A组成的,该帘布层的钢丝帘线是以90度的经角径向排布的。
折边部分6b的径向外端部6be从胎圈基线BL所测得的高度h1最好是在轮胎截面高度H的10~30%的范围内,最为理想的是在15~25%之间。如果高度h1小于H的10%,则胎圈部分4的抗弯刚性将是不够的。如果高度h1大于30%,则折边部分6b的径向外边缘6be将会延伸到胎壁上会发生大弯曲变形的区域。因而,这也是不理想的。
在主体部分6a和折边部分6b之间,设置了一个由硬橡胶制成的胎圈胶芯8,其从胎圈芯5向外径向延伸,同时在朝向其径向外端的方向上逐渐减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20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