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02115799.5 | 申请日: | 2002-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384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芝兰;周瑜;卓仁禧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64/02 | 分类号: | C08G64/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祥,冯卫平 |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羰基 甲基 三亚 碳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制备和用途。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以来,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它在植入体内后不需经外科手术取出,因而在手术缝合线、人造皮肤、人造血管、骨固定及修复和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可降解合成高分子主要有聚酯、聚氨基酸、聚磷酸酯、聚酸酐、聚原酸酯、聚碳酸酯等。脂肪族碳酸酯是一类生物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在体内条件下有一定弹性,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体内植入材料和软组织修复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了获得侧链含功能化可生物降解/吸收的无毒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设计和合成结构新颖的碳酸酯单体或通过侧链修饰。
高分子合成方法一般有加聚聚合、异构化聚合、消去聚合、缩聚、环化聚合、开环聚合、聚加成、加成缩聚等反应,目前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的合成一般采用开环聚合,因为它具有热效应低、聚合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分子量等优点。常见的脂肪族碳酸酯开环聚合的单体一般为五元环或六元环环状碳酸酯,但由于五元环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时总是或多或少有脱二氧化碳现象产生,因此聚碳酸酯的合成一般采用六元环环状碳酸酯。
含可功能化侧基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在侧基官能团上键合各种药物形成高分子药物体系,可控制释放或持续释放;或者键合生物活性分子,以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通过侧链官能团的引入还可以改变聚合物的降解速率、物理机械性能、亲水/疏水性能;还可通过控制官能团的比例来控制降解速率,因此含可功能化侧基的脂肪族聚碳酸酯的研究和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含可功能化基团的生物可降解/吸收聚碳酸酯即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其结构式为:其重均分子量为103~105。
上述重均分子量最好在6×103~6×104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即从2,2-二羟甲基丙酸出发,通过酯化,关环反应制备了新型六元环环状碳酸酯单体即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然后通过本体配位开环聚合得到了相应聚碳酸酯即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具体合成路线如下:
将2,2-二羟甲基丙酸和乙醇在酸性(pH<7)条件下经酯化反应制备2-乙氧羰基-2-甲基-1,3-丙二醇;所得2-乙氧羰基-2-甲基-1,3-丙二醇和氯甲酸乙酯在以三乙胺为催化剂,四氢呋喃(THF)为溶剂的条件下制得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其熔点为49-50℃,经显微熔点仪测定;然后以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为单体,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熔融状态、真空条件下通过本体开环聚合(bulk)得到聚(2-乙氧羰基-2-甲基三亚甲基碳酸酯)。
上述2-乙氧羰基-2-甲基-1,3-丙二醇的制备是以2,2-二羟甲基丙酸和乙醇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作催化剂、在回流状态下完成。为了促使酯化反应完全,可将3A型分子筛加入索氏提取器中吸收反应生成的水分。
上述开环聚合反应的单体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50-1000∶1。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FT-IR),质子核磁共振谱(1H NMR)证实,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和多分散指数由凝胶色谱(GPC)测定,洗脱溶剂为氯仿,其重均分子量103-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57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