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弦鸣乐器共鸣腔中的复共鸣器有效
| 申请号: | 02113646.7 | 申请日: | 2002-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5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意;陈欣;陈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意;陈欣 | 
| 主分类号: | G10D3/02 | 分类号: | G10D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2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乐器 共鸣 中的 共鸣器 | ||
本发明属于弦鸣乐器共鸣腔(箱或筒)的乐器声学结构改良。
弦鸣乐器的构造主要分为发音体和共鸣体两部分。琴弦为发音体振动时音量较微弱,为了获得较大音量,必须由共鸣体(即共鸣腔,如二胡的琴筒、提琴的琴箱)加强和渲染发音体的振动。弦鸣乐器根据演奏方法不同分为三类:1、弹拨乐器如阮、琵琶、吉他等;2、弓弦乐器(亦称拉弦乐器)如二胡、提琴等;3、击弦乐器如扬琴等。从中西弦鸣乐器的结构上看,是由琴头、琴杆(颈)、琴身组成,琴身即为共鸣箱或共鸣筒。无论共鸣箱或者共鸣筒,都是不同乐器形制的共鸣腔,其作用是当琴弦受力激发而振动,再通过码桥传振至面板或者皮膜,声波即在共鸣腔中产生共振,从而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乐器就发出响亮悦耳的乐音来。乐器声学品质(音量、音质、音色)的好与次,共鸣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弦鸣乐器虽由于形制不同,共鸣腔(琴身)的形状各异,起共鸣作用却都是在单一腔体(箱或筒)中生产进行的。而单一的共鸣腔(箱或筒)的功能作用却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乐器的声学品质影响较明显:如二胡高音区的音量衰减严重;吉他共鸣箱很大,音量却不大;琵琶总有一些品位余音短(俗称死音);提琴类的练习用琴即中档和普及档次大都共鸣较差,音质较差,木板味重。
本发明旨在不改变乐器原来单一共鸣腔体前提下,采用在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安装本发明(复共鸣器),乐器由原单一共鸣腔声学结构,变为复共鸣乐器声学结构,即能较大幅度改善乐器的声学品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共鸣管1、2平行紧粘贴在一起,在共鸣管1、2的中部上下开有对穿的风口3、即长方形通孔宽2~4毫米,长约25~40毫米,共鸣管的壁厚0.8~1毫米,直径16~25毫米,两共鸣管直径比约为4∶5为好,共鸣管1、2的长度是根据乐器共鸣箱或筒的大小而定,可在60~200毫米之间选用(如二胡用65毫米长、小提琴用100毫米长、大提琴用200毫米长),两共鸣管是用同样长度的木、竹或工程塑料制成,两端用赛璐珞薄片密封并把棱角边修圆,两共鸣管1、2平行紧贴在一起,中部穿有用于固定的挂丝4,以便固定在乐器共鸣箱或共鸣筒中,并使其既可自由颤动又不会上下左右碰及共鸣箱或筒的板壁为准,挂丝4用直径0.8~1毫米的磷铜丝制成,也可采用其他青铜丝或弹簧钢丝制成。
图示说明
图1 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结构示意图
图2 大提琴中安装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示意图
1共鸣管 2共鸣管 3风口 4挂丝
5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 6大提琴 7码桥
本发明以大提琴实施为例,如图所示:采用共鸣管1、2壁厚为1毫米的工程塑料管,两端用赛璐珞薄片密封,共鸣管1的直径是25毫米、共鸣管2的直径是20毫米,两管长度均是200毫米,风口3是宽4毫米长40毫米的对穿通孔,上方孔正对振源码桥处,采用0.8或1毫米直径的磷铜丝挂丝4固定在大提琴面板背面低音梁上并与之平行,挂丝4的长短及安装位置以:1、在演奏晃动时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不会上下左右碰到大提琴共鸣箱板壁和低音梁为准;2、在演奏时,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能自由颤动。这样改造后的大提琴在演奏时,会增大音量,余音变长,美化音质音色,其声学品质较大幅度改善,乐音更为响亮,悦耳,动听。
对于其它共鸣箱类似大提琴的弦鸣乐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倍大提琴和吉他、阮、低音火不思、琵琶……等,采用上述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安装方法及要求实施即可,其尺寸须根据乐器共鸣箱容积大小并大致与之匹配制成。
对于二胡类共鸣腔为共鸣筒的乐器,则须将弦鸣乐器共鸣腔中复共鸣器竖向安装于皮膜与琴杆之间,其长度应比琴筒内径短3~4毫米,安装后上下及前后与琴筒板和皮膜、琴杆均保持一点间隙,前风口3频正对并靠近振源码子处,调整安装固定用的挂丝4,使其既能小幅度自由颤动,又不会在大力度演奏晃动时碰及皮膜、琴杆、筒壁而发出杂音。
本发明适用面积广,各种中西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均可参照上述安装方法及要求实施。
本发明弦鸣乐器共鸣腔中的复共鸣器,构造简单,易制作,易安装,投资极省,效果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意;陈欣,未经陈意;陈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36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
 - 下一篇:无轨电动伸缩门的直线运行驱动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