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屏蔽垫圈的铜网针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2112954.1 | 申请日: | 200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376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30 |
发明(设计)人: | 沈根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根荣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H01J23/1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23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屏蔽 垫圈 针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控管上用于微波定向的屏蔽铜网垫圈,具体涉及该屏蔽铜网垫圈的一种针织方法。所述磁控管是一种微波发生器,主要应用在微波炉等装置中。
背景技术
微波炉以其省时、方便、快捷、卫生等独特优点,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家庭使用微波炉。微波炉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它是一种高频微波发生器,为了使磁控管发出高频微波具有较好的方向性,一般在磁控管上的输出天线外围套上一片屏蔽垫圈,该屏蔽垫圈外形类似一个垫圈,但这种垫圈不是普通垫圈,而是一种由编织铜网经压制而成的垫圈,其本体由铜网迭压构成。按照磁控管的微波定向要求,屏蔽铜网垫圈制造工艺流程为:绕线→针织→剪切→翻边→冲压→成品,其中,绕线工序主要是将三根铜丝合并成一股铜线用于针织;针织工序是用筒型机针筒和织针,将铜线按平针编织成筒型管网;剪切工序是将编织好的筒型铜网分割成若干段,每段对应一个铜网垫圈,并将每段的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翻边工序是用手工或机械对每段铜网进行翻卷,翻卷分别从两端开始,由内向外朝中间翻卷,然后将两端翻卷合成圈型状,圈型由一定数量的内圈和一定数量的外圈组成;冲压工序是将翻边成圈的铜网放在一个模腔中压制成垫圈状即可。屏蔽铜网垫圈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磁控管的微波定向效果,而且关系到微波的泄漏量大小。一个好的屏蔽铜网垫圈不仅在尺寸、重量、材质方面有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1、垫圈要达到一定密度要求;2、垫圈中的铜网密度分布均匀;3、垫圈整体定型好;4、垫圈中的铜丝没有拉伤和拉断现象。以往的屏蔽铜网垫圈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垫圈铜网密度分布不均匀,导致微波泄漏量增加;2、整体定型不好,容易产生变形;3、制造过程中容易拉伤,甚至拉断铜丝,直接影响屏蔽效果。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铜网的编织工艺,也就是说铜网的编织情况从总体上决定了铜网垫圈的质量,而其它制造工艺,比如绕线、剪切、翻边、冲压,相比之下对铜网垫圈质量的影响要小得多。为此,本发明在大量试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专用于屏蔽铜网垫圈的铜网针织方法,以克服上述不足,保证屏蔽铜网垫圈的制造质量。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针对不同直径的铜丝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
一、当铜丝的直径为0.1mm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波屏蔽垫圈的铜网针织方法,采用筒型机针筒和织针,将铜丝按平针编织成筒型管网,其工艺参数如下:
(1)、将三根直径为0.1mm的铜丝合并成一股进行针织;
(2)、织针数量为37~40根;
(3)、机针筒的针槽底直径为47~49mm;
(4)、每针吃线长度为0.8500~0.9079mm。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和变化解释如下:
1、所述“铜网针织方法”是指由铜丝针织成筒形管网的方法。筒形管网是指类似圆筒形的管网,见附图5所示。所述“机针筒”是指安装织针的筒体构件,参见附图3和图4,机针筒4上设有竖直的针槽5,每个针槽5中放有一根织针,机针筒4外缘的拉簧槽6中放有环形拉簧,该拉簧将环绕机针筒4布置的所有织针压迫定位在针槽5中,织针在编织过程中相对针槽5上、下滑动进行编织。针槽5的数量与织针相同,并在机针筒圆周上等分,针槽底直径7是机针筒4上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筒网8的直径、密度、每针吃线长度密切相关。每针吃线长度是指每编织一针所花去铜线长度,它与每圈吃线的关系为:每圈吃线长度=每针吃线长度×织针数。
2、本技术方案中的最佳方案工艺参数为:
(1)、将三根直径为0.1mm的铜丝合并成一股进行针织;
(2)、织针数量为38根;
(3)、机针筒的针槽底直径为48mm;
(4)、每针吃线长度为0.8550~0.8948mm。
二、当铜丝的直径为0.12mm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波屏蔽垫圈的铜网针织方法,采用筒型机针筒和织针,将铜丝按平针编织成筒型管网,其工艺参数如下:
(1)、将三根直径为0.12mm的铜丝合并成一股进行针织;
(2)、织针数量为37~40根;
(3)、机针筒的针槽底直径为47~49mm;
(4)、每针吃线长度为0.9210~0.9600mm。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和变化解释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根荣,未经沈根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29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黑液除沫系统
- 下一篇:钻机气控防冻装置及其气控防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