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回路模数混合电液控制的炉前成型机无效
申请号: | 02112072.2 | 申请日: | 2002-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385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8 |
发明(设计)人: | 钱剑青;葛耀峥;李平;任有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K1/00 | 分类号: | F23K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路 混合 控制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回路模数混合电液控制的炉前成型机。
背景技术
中国的煤炭居世界第二位,是少有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对煤的燃用还很不合理,在工业锅炉与窑炉上的原煤散烧相当普遍,这就造成燃烧效率低,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超标等问题,燃煤污染一直困绕着环保部门对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的治理,以及实现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总量控制。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型煤技术为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上有了不断的发展,炉前成型技术是由八十年代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时期开始研究开发,96年杭州最先对统配洁净型煤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以后在重庆、江西、柳州、山西与北京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洁净煤炉前成型技术是一项需要整合的技术,在对生产工艺进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对成型装置作出改进,以便更符合实际发展的需求。针对炉前成型机技术而言,在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对于一个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会给我国机械行业带来比较大冲击,现必须对其产品的加工工艺、外观和自动控制作出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对以上的考虑,提出了炉前成型机的智能化控制。本发明是根据我国跨世纪绿色工程与环保远景目标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国情提出的,如能采用配煤、成型、燃烧固硫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广实施更为有效。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实现高效、洁净与稳定燃烧,同时也有一定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回路模数混合电液控制的炉前成型机。
它具有煤斗、一对型辊、电机及减速机装置、煤闸门、前拱、主动链轮、链条或固定炉排;采用计算机系统及可编程控制器、电液控制系统对成型强度和炉前成型机运行的自动控制;主动轴为横行轴向凹槽,从动轴为纵向圆周凹槽,压制出的型煤为两个相交的弧面;型煤压力可调节范围30~150kg/cm2。
采用微电子技术的电液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小流量阀直接控制液压装置,在相同的稳定性条件下,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电气部分的增益,增加控制精度。
2)系统结构简单,避免采用价格昂贵对油液污染敏感的高精度伺服阀而采用比例阀或其它阀类,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抗污染能力,达到增强系统可靠性目的。
3)应用PLC实现燃煤炉前成型控制系统具有手动、自动控制相互切换,严格的顺序动作的时序设置和电机的正、反转切换、过电流保护、电液控制回路以及故障诊断等功能。此外,尚有暂停、紧接停车等事故处理功能。
4)以PLC作为主控单元形成的控制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参数设定与修改方便,并可以实时监测过程数据变化,故障率低,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体积小,维护方便,而且,具有故障报警功能。
5)燃煤炉前成型电液控制系统采用压力反馈闭环控制,能使型辊自动精确定位。
6)人机界面采用触摸盘输入,液晶屏幕显示输出,有非常友好的人机实时交互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模数混合电液控制的炉前成型机示意图;
图2是模数混合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3是电液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多回路模数混合电液控制的炉前成型机具有煤斗5、一对型辊4、电机及减速机装置4、煤闸门6、前拱7、主动链轮3、链条或固定炉排8;采用快速,高精度模数混合控制系统1、电液控制系统2对成型强度和炉前成型机运行的自动控制;主动轴为横行轴向凹槽,从动轴为纵向圆周凹槽,压制出的型煤为两个相交的弧面;型煤压力可调节范围30~150kg/cm2。
所说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接口电路与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模数转换去控制液压控制装置,并通过数字传感器和模拟传感器控制,计算机系统同时对炉前成型机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及参数设定和实时修改。
电液控制系统2由计算机和PLC多回路快速高精度模数混合电液位置实时控制系统是由油源13提供压力油,通过一个开关型大范围粗调的换向阀11和一个高精度连续调节的能满足小范围精细调整需要的比例阀12组成的双阀并联分级控制装置。其中节流阀10用于调节流量。
型辊安装在煤斗内的下部,型辊直径φ200~250mm;型辊转速6~14r/min;型辊间隙为-3~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2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