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及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2111209.6 | 申请日: | 2002-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2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 发明(设计)人: | 顾利霞;李鑫;仲蕾兰;刘润涛;顾利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F1/09 | 分类号: | D01F1/09;D01F8/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伟奇 |
| 地址: | 200051 上海市延安西***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抗静电 纳米 复合 聚酯纤维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系下述物质的共聚物:聚酯或改性聚酯基体、促进剂、纳米粉体或含纳米粉体的抗静电母粒;其中聚酯或改性聚酯、促进剂、纳米粉体三元组份重量为:促进剂5-30%,纳米粉体0.5-10%或含纳米粉体的抗静电母粒3-15%,其余为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所述的改性聚酯为含有间苯含量4-10%的对苯二元酸乙二酯/间苯二元酸烷烃二酯共聚物或含磺酸盐含量为1-6%的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间苯二元酸烷烃二酯共聚物、或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间苯二元酸烷烃二酯-5-磺酸钠或钾的共聚物,聚合物中对苯二甲酸单体、乙二醇的单体摩尔比为1∶1.7-2.4,间苯二元酸烷烃酯-5-磺酸钠或钾的单体为对苯二甲酸单体的2.0%-18%摩尔量;所述的纳米粉体是为纳米级的无机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所述的促进剂是对苯二甲酸、间苯二元酸、乙二醇的共聚物,其分子式为:其中R或R′为所述的含纳米粉体的抗静电母粒是纳米粉体、分散剂与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的共混物,其中无机纳米粉体的重量为3-20%,分散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的重量为0.3-6%或/和铝钛复合型偶联剂的重量为0.015-0.6%,其余为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其特征是所述的纳米粉体是二价、三价、四价无机金属氧化物及其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其特征是所述的促进剂中,间苯二元酸的最佳含量为对苯二甲酸重量的2-10%,聚乙二醇的最佳含量为对苯二甲酸的重量6-5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其特征是所述的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1000-200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由5-30%重量促进剂,0.5-10%重量的纳米粉体,其余为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的三元共混熔纺而成;或由含纳米粉体的抗静电母粒3-15%;促进剂5-30%;其余为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的三元共混熔纺而成。所述的促进剂、纳米粉体、纳米粉体及改性聚酯如权利要求1所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基体聚酯切片或改性聚酯中同时添加抗静电母粒及促进剂,充分混合、干燥,然后在熔融纺丝机上进行三元共混熔融纺丝,制得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其纺丝温度260-290℃;纺丝速度1000-4000m/min。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先将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剂溶于醇类中,然后加入纳米粉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纳米材料的重量比为1∶5,最后将共混物放入真空烘箱中低温干燥24小时,再与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的切片共混,于双螺杆挤出机中260-290℃温度下熔融挤出造粒。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先将铝钛复合型偶联剂溶于丙酮中,然后加入纳米粉体,铝钛复合型偶联剂的重量为纳米材料的0.5-3%,混合均匀,共混物放入真空烘箱中低温干燥24小时,再与基体聚酯或改性聚酯的切片共混,其中纳米粉体重量5-20%,于双螺杆挤出机中260-290℃温度下熔融挤出造粒。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促进剂的合成方法是按1.7∶1醇与酸摩尔比在聚合釜中加入对苯二甲酸、间苯二元酸、乙二醇及二价或三价金属的醋酸盐为催化剂,于190-225℃、2-2.6kg/cm3下进行酯化反应后,加入聚乙二醇,以及催化剂三氧化二锑或醋酸锑和稳定剂磷酸酯类化合物,常压搅拌30min,抽真空至10帕,在270-275℃下反应,至扭矩基本稳定,降温出料。聚合体系中,间苯二元酸用量为对苯二甲酸的2-10%(重量比),聚乙二醇的重量为对苯二甲酸的6-50%。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抗静电纳米复合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范围为1000-20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112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盘驱动器用悬挂装置
- 下一篇:一种骨融合复聪器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