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灾检测器单元无效
申请号: | 02100916.3 | 申请日: | 2002-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383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04 |
发明(设计)人: | 西川尚之;冈昭一;阪本浩司;和田刚嗣;川野泰幸;丰田宪治;长沢直也;桐畑慎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G01N21/53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红,潘培坤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灾 检测器 单元 | ||
1.一种火灾检测器单元,它包括:
一基座,它由模制塑料制成,并具有一迷宫式侧壁,该迷宫式侧壁投射到所示基座的周边上,用以限定烟腔室,所述迷宫式侧壁允许烟颗粒进入,但禁止环境光进入所述烟腔室;
一发光器,其承载在所述基座上,并将入射光从光发射单元导入到所述烟腔室中;
一聚光器,其承载在所述基座上,并将由所述烟腔室中烟颗粒散射的光聚集到光接收单元,散射光接收单元产生表示接收光量的电信号;
一火灾检测电路,连接它以接收所述电信号,以便根据所述电信号提供火警信号;以及
一电路板,其安装了所述光发射元件、所述光接收元件、以及构成所述火灾检测电路的电子部件;
一金属制成电磁屏蔽体,它保护所述光接收不受电磁辐射噪声影响;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屏蔽体整体的模压成所述基座,其具有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接地线的接地端子,
所述电路板借助于金属制成的引线插头固定到所述基座上,所述引线插头整体地模压到所述基座中,并与所述火灾检测电路电连接,所述引线插头穿过电路板伸出,用以连接外部接线,以便发送所述火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迷宫式侧壁连同所述基座一起模压形成整体结构,其中嵌入了所述电磁屏蔽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屏蔽体和所述引线插头是由一块金属板通过冲压金属板并弯曲冲压部分制备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防虫盖,其由塑料模塑而成,并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是筛网形式,它围绕所述迷宫式侧壁,以便防止飞虫或类似外部物件进入所述烟腔室,它还具有多个气孔,用以允许烟颗粒通过迷宫式侧壁进入烟腔室,所述底壁盖住所述基座的开口底部,用以封闭所述烟腔室,
所述盖部件的底壁在其内表面上设有第一和第二掩体,分别用以使所述发光器不受直接来自所述光发射元件的光的影响,并使聚光器不受由于出现烟颗粒导致的散射光的影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虫盖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没有气孔的挡板部分,所述挡板部分在与所述发光器和所述聚光器中的一个呈直接相对关系的所述迷宫式侧壁的有限周边部分延伸,
与所述挡板部分相对的气孔这样定位:沿大体平行于所述挡板部分与所述基座的几何中心的连线的方向向所述迷宫式侧壁导入环境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迷宫式侧壁包括多个L形的间柱,每个间柱具有外角和内角,所述L形间柱以以下方式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周边:L形间柱的外角伸到相邻L形间柱的内角内,
两个所述L形间柱沿聚光器的光轴朝聚光器前方布置,它们在外角处结合形成大体X形结构的组合间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合间柱给出了一个V形凹槽形式的光阱,所述光阱相对于聚光器的光轴与所述聚光器相对,所述光阱可防止向聚光器反射入射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阱的V形凹槽由一对第一和第二腿部件限定,每个腿部件使所述组合间柱的一部分,第一腿部件比第二腿部件更靠近所述发光器,
所述光阱包括防护挡板和位于凹槽底部的凹部,防护挡板从所述第一腿部件伸出,所述凹部藏在从所述发光器延伸的所述防护挡板后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阱包括锯齿形式的反射部分,所述反射部分与所述聚光器相对,并构造得能将入射光从所述聚光器反射到所述V形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遮蔽柱,遮蔽柱在分别呈间隔关系的所述光阱与所述聚光器之间的位置伸出,用以打断光从所述发光器向所述光阱行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灾检测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柱位于所述聚光器的入射角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0091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