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调整系统的盘式制动器无效
| 申请号: | 01802457.2 | 申请日: | 2001-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88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 发明(设计)人: | 迪特尔·比克尔;约翰·鲍姆加特纳;沃尔夫冈·帕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D55/226 | 分类号: | F16D55/226;F16D55/2255;F16D65/5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征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调整 系统 制动器 | ||
1.一种盘式制动器尤其用于载重汽车的盘式制动器,包括
a)罩在制动盘(3)上的制动器鞍形座(1);
b)装在制动器鞍形座内的压紧装置(13),用于在制动盘(3)两侧朝制动盘方向压紧制动衬带(5、7);以及
c)装在制动器鞍形座(1)内的调整系统,用于通过调整制动衬带(7)与制动盘(3)之间的距离补偿制动衬带和/或制动盘的磨损,其中
d)调整系统有至少一个调整装置,尤其旋转装置,
其特征为:
e)调整系统在制动盘(3)的每一侧有这些调整装置中至少一个或多个,所以可以在制动盘两侧调整制动衬带(5、7)和制动盘(3)之间的轴向距离,以及
f)调整系统还在制动盘的一侧或两侧有至少一个用于驱动调整装置的调整系统驱动器,它设计为电动机(10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制动器鞍形座借助一个或多个螺栓(9)直接固定在轴凸缘(11)或制动器底板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在制动器背对压紧侧的那一面反作用力的产生通过
—移动制动器鞍形座(1)和/或
—旋转制动器鞍形座(1)和/或
—移动制动盘(3)进行,其中,通过移动和/或旋转运动基本上只能跨接一半或整个工作行程的距离。
4.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在制动器背对压紧侧的那一面反作用力的产生通过制动器鞍形座和/或制动盘和/或在制动器鞍形座(1)与轴凸缘(11)之间的构件(292)的弹性变形进行。
5.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制动盘设计为移动盘,它按这样的方式可移动地在制动盘轮毂上导引,即,通移动可基本上实现限于一半或整个工作行程的移动距离。
6.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制动器鞍形座(1)设计为移动的鞍形座,它
—有一个移动的鞍形座的支承,
—移动的鞍形座的支承可直接固定在轴凸缘(11)上,
—移动的鞍形座的支承其尺寸确定为,可跨接限于一半或整个工作行程的移动距离。
7.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为:制动器鞍形座(1)设计为旋转的鞍形座,它
—有一个旋转的鞍形座的支承,
—旋转的鞍形座的支承优选地可直接固定在轴凸缘(11)上,以及
—借助它可跨接一个旋转角,此旋转角使制动器鞍形座相对于制动盘基本上偏移一半或整个工作行程的量。
8.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调整-旋转装置分别有至少一个调整套筒(21)和一个可旋入其中的压块(23)。
9.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盘式制动器,调整-旋转装置分别有至少一个带套筒状延伸段的压块(23’,延伸段旋在一个螺栓上。
10.控制盘式制动器的调整系统,尤其控制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盘式制动器的调整系统的方法,其特征为;在制动盘的两侧分别控制电动机驱动的调整装置,尤其调整-旋转装置。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制动盘两侧空隙的分别调整借助在制动盘两侧的调整装置进行。
12.按照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在制动衬带磨损不相同时,借助在制动盘两侧的调整装置不相同地调整制动盘两侧的空隙,以便在后续的制动中补偿这种不均匀磨损。
13.控制盘式制动器调整系统的方法,尤其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可移动地在汽车上导引的制动盘的主动移动,借助至少调整-旋转装置之一,尤其借助至少一个的调整-旋转装置进行。
14.按照前列诸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为了保证制动盘在轮轴上的可移动性,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在轮轴上重复移动制动盘。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为:在一次制动后可移动地在汽车轴上导引的制动盘的主动复位,借助至少一个的电动机驱动的调整装置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245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