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温器的外壳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1802162.X | 申请日: | 200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3861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8 |
发明(设计)人: | 岩城孝弘;浜野正久;矢岛勋泰;深町昌俊;片山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恒温器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K31/68 | 分类号: | F16K31/6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天安,郑建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器 外壳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恒温器的外壳结构,这种恒温器是配置在内燃机内、通过切断、连通冷却液流路,对冷却液的流动进行控制。本发明尤其是和那种能有效地利用构成恒温器外壳的恒温器外壳结构相关。
背景技术
现在市售的车辆用内燃机冷却系统多半是采用将冷却液作为介质的水冷方式对发动机进行冷却的,这种水冷方式的冷却系统除供给四轮车用的发动机之外,还广泛地用于二轮车用的发动机。
上述采用水冷方式的车辆用内燃机冷却系统是将散热器配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外部上、用橡胶软管等将该散热器和发动机本体相连接而使冷却液循环的系统;它由以下部分构成:起热交换器作用的散热器;从发动机强制强将冷却液压送到上述散热器的水泵;控制从散热器流来的或者向散热器流去的冷却液的流动、以保持适当温度的恒温器;形成冷却液循环流路的橡胶软管等。
上述冷却系统的功能是防止由发动机发热而导致的过热,另一方面防止寒冷时期的过冷,由此将发动机始终保持在适当温度。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来说明用于这种水冷方式的一般恒温器和恒温器安装结构。图10是表示在内燃机冷却液流路上安装着以前的恒温器的状态示意图,图11是放大地表示图10中的恒温器安装部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恒温器100配置在发动机E本体和散热器R之间形成的冷却液流路110的规定位置上。如图11所示,在该恒温器100上设置着由部件101的作用而进退移动的活塞102,上述恒温器100在冷却液流路110上配置成使它的活塞102的进退方向与冷却液的流路方向平行。
而且,在上述恒温器100中,由上述活塞102的进退移动使阀体103和阀座104接合或分离,由此进行冷却液流路的切断或连通。
图11中的符号105是对活塞102的进退移动进行导引的导引部,符号106是装有蜡的蜡箱,符号107是将旁路通路110A切断或连通的第2阀体。而图10中的符号P是水泵,符号R是散热器。
下面,对上述恒温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a)所示,从发动机起动时开始到发动机E内达到适当温度为止的这段时间,恒温器100将冷却液流路110关闭。
即、由于从发动机E流出的冷却液不流向散热器R,通过旁路通路110A而朝发动机E循环(见图10(a)中的箭头),因而使其提前达到适当的温度。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E内达到适当温度之后,如图10(b)所示,恒温器100的阀体103开启,将散热器R一侧的冷却液流路110开启。结果使冷却液通过散热器R后朝发动机E循环(参照图10(b)中的箭头),由此将发动机E内冷却,将其保持在适当温度。
但是,由于上述以前的恒温器设置在冷却液流路内部,因而为了将冷却液流路的流量保持成规定量,就必需将配置恒温器的冷却液流路的管径加大,其结果就使冷却液流路的管径增大,不能进行高效率的布局。而且对配置恒温器的部位也有更多的限制,并且恒温器的安装作业也很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报告平11-17923号中曾提出过提出了埋设式恒温器的方案,该恒温器埋设地设置在横切发动机头部的冷却液流路而形成的嵌合孔内(特愿平11-17923号)。
还有一种方案是在以前的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系统里设置液温传感器,当冷却液的温度超过规定的温度时,使设置在散热器中的电动冷却风扇驱动。这种液温传感器和恒温器是分别设置的。
为此,必需确保用于设置液温传感器的设置部位,而且必需进行它的安装作业。
而且,在将冷却液注入散热器、冷却水套里时,必需进行所谓的排气。在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为了进行排气,至今都是设置所谓的微动阀(jiggle valve),但是,这种微动阀也和液温传感器一样,必需确保设置部位,还必需进行它的安装作业。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恒温器的外壳结构,通过将恒温器埋入到发动机头部等被安装部件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冷却液流路的设计布局,而且恒温器的安装作业也容易,还能有效地利用恒温器的外壳,容易安装液温传感器、微动阀等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恒温器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恒温器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21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镀膜反射的光学引擎及其制作过程
- 下一篇:光催化除污及红外节能的涂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