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载波通信装置和多载波通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801395.3 | 申请日: | 2001-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381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北川惠一;须增淳;加藤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J11/00 | 分类号: | H04J11/00;H04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莹,邵亚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波通信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特别涉及抑制峰值功率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抑制峰值功率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有披露于信学技报RCS99-144(1999-11)‘使用多载波传输中的奇偶载波的峰值功率抑制方式’的装置。以下,说明上述现有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
在多载波传输方式中,存在对应于平均功率的峰值功率与载波数成比例增大的缺点。因此,由于功率放大器中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大,所以对带外的频谱发射增加。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出现超过某个阈值的峰值功率的时刻,产生与多载波信号相位相反的补偿信号,生成将该信号配置在被称为补偿载波(奇偶载波)的指定载波(与用于传输信息信号的载波分开设置的载波)中的多载波信号。由此,可以抑制多载波信号的峰值功率。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即,通过在补偿载波中配置补偿信号,尽管能够抑制多载波信号的峰值功率,但该补偿载波部分使用于传输信息信号的载波(以下称为‘信息载波’)的总数减少。即,补偿载波是有助于抑制峰值功率的载波,而不是有助于信息传输的载波。其结果,在上述现有的多载波传输方式的通信装置中,存在传输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载波通信装置,可抑制传输效率的下降,并且抑制峰值功率。
本发明人着眼于用于仅传输抑制峰值功率的信号的载波在多载波信号中未产生超过阈值的峰值功率的情况下,能够用作用于传输信息信号的载波,在多载波信号中未产生超过阈值的峰值功率的情况下,通过将所有的载波用于信息信号的传输,发现可以抑制传输功率的降低,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如下实现:在多载波信号中未产生峰值功率的情况下,将信息信号重叠在所有的载波上,而在多载波信号中产生了峰值功率的情况下,通过对所有载波中的指定载波重叠用于抑制峰值功率的信号来代替信息信号。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1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2表示与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3A表示输入到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中的IFFT部的发送数据状况示例的模式图;
图3B表示输入到包括上述实施例1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中的IFFT部的发送数据状况示例的模式图;
图4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2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5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3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6表示与包括上述实施例3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装置的结构方框图;以及
图7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4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以使用的子载波数目为4个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不仅设有仅固定传输峰值抑制信号的子载波和仅传输信息信号的子载波,而且设有传输峰值抑制信号和信息信号两者的子载波,以及仅传输信息信号的子载波。
图1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例1的多载波通信装置的发送装置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中,串并行(以下称为‘S/P’)变换部101将一序列的发送数据变换成多个序列(这里,作为示例为4序列)的发送数据。这里的序列数与总子载波数相当。这里,为了简便,将图1所示的多个序列的发送数据从上部到下部方面称为第1序列~第4序列的发送数据。
S/P变换部101将标准速率的发送数据送至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以下称为‘IFFT’)部106作为第2序列的发送数据和第3序列的发送数据。此外,S/P变换部101将低速率的发送数据分别送至纠错编码部102和纠错编码部103作为第1序列的发送数据和第4序列的发送数据。
纠错编码部102和纠错编码部103分别对第1序列的发送数据和第4序列的发送数据进行规定的纠错编码处理,将纠错编码处理后的发送数据分别送至开关104和开关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13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