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假捻纱及其生产方法和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01801345.7 | 申请日: | 200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380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松冈广志;松木贞夫;中泽源伸;松田龙明;佐藤晃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2G1/02 | 分类号: | D02G1/02;D02G3/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守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假捻纱 及其 生产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假捻纱,其生产方法及其生产装置。
本发明假捻纱具有低截面形变,并具有良好的悬垂性、柔软感、膨松感和轻质感这些特征,以及理想程度的拉伸、strong-kneed以及排斥感。包含本发明假捻纱的布具有采用常规纱所不能达到的柔和光泽,并具有平整的干爽感。
背景技术
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其它性能的合成纤维已在许多领域中的物品(包括普通服装)中使用。
在服装生产领域所作的努力是为了提供与天然材料相似的改良合成纤维。拉伸纱特别倾向于缺乏膨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按某一方法(其中纱在假捻的同时经拉伸获得理想的膨松度)开发和生产出改良假捻纱。
为了提供轻质材料,已开发和生产出由空心单纱组成的空心纤维。
为了通过降低纤丝间的接触面积来提供具有干爽感的织物,已经生产出具有非圆截面(其外周形状为波状)的纤丝。
但是,通过纺丝法获得这种波形就有某种局限性。如果将具有非圆截面的这种纤丝假捻来生产假捻纱,从假捻纱生产的织造或编织织物倾向于如具有砂触感或缺乏柔软感的问题。另外,波形在假捻工艺中出现大的形变,抑制了波形对所得织造或编织织物的良好作用。
通过假捻空心丝生产的假捻纱因为空心部分的基本破坏不能获得所需的轻质性。
假捻必须在高温下进行来生产可保持充足膨松度和卷曲性的材料,但是高温加工容易降低所得假捻纱的收缩百分率。
JP 01-314740 A公开了一种技术,其目的是扩大收缩百分率水平和降低产物纱的截面形变。JP 01-183540 A公开了一种技术,其目的是从具有低截面形变和高收缩率的纱来生产高密度织造织物。
但在这些技术中,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下加热的同时对长丝进行假捻,因此这些技术对假捻纱来说产率较低而且不适合工业生产。
在用于外拉伸假变形(false texturing)或内拉伸假变形的合成纤维纱的大多数常规方法中,首先将加捻纱加热,然后拉伸,加捻和热固,接着解捻。
在上述常规假捻方法中,使用的假捻设备包括加料辊、卷绕辊、在辊和假捻设备之间提供的加热板。
如果提高假捻设备中的假捻加工速度,扭转张力增加或纱在加热板上加捻,可观察到导致长丝起毛或剪断的纱中单丝的伸长断裂或纱的热老化。必须延长加热板的长度以补偿热固时间的降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JP 09-20034 A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在加料到假捻设备前将纱缠结,并在加捻之前使用加料辊作为加热辊进行加热,接着假捻(其是通过使用在JP 49-132353A中公开的压料辊进行的),在这种方式中加捻始于加热板上的加热终点。
但在这种方法中,纱上加捻起始点与加热器表面接触,并使用压料辊,这容易引起一些问题如纱在加热器表面的热老化和磨蚀,导致加捻对加热辊的反力的压料辊的磨蚀和老化,并由此引起纱的起毛和剪断。这些问题在包含超细长丝的纱或包含具有特定截面形状的长丝的合成纤维纱中很严重。
此外,通过常规方法生产的假捻纱具有高卷曲外观性能,在布是由这种纱生产的情况下,在松弛、预定形、纤变降低或染色工艺期间出现卷曲时纱出现收缩,导致悬垂性、膨松度或柔软感变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广泛使用所谓的双加热假捻法,其中纱是通过上述常规技术假捻的,接着使用加热板进一步热固所得的纱。
JP 59-130336 A和JP 60-252738 A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未拉伸聚酯纱在低温下假捻。
但各种方法均不能解决织物的悬垂性、膨松度或柔软感的劣化问题,因为收缩出现在卷曲形成期间。
在生产合成纤维纱(特别是拉伸纱)的大多数常规方法中,使用纺锤型卷绕机来卷绕筒管上呈纬纱管(pirn)形的纱以便在从筒管拉出纱将它加料到假捻工艺或织机时提高纱的牵引(pulling)性或再绕性。在这种纬卷筒管中,在远离纬纱管部分的筒管顶部形成顶部纬卷以便使用筒管时容易找到纱端的位置。
但是当顶部纬卷是在卷绕呈纬纱管形的假捻纱之后形成时,在顶部纬卷形成期间纱的加工速度降低而且纱的热累积受影响,导致了具有不同卷曲性的纱的共存。因此,必须去除具有不合要求的卷曲性的纱,导致了需要复杂的生产工艺的问题。
发明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8013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件处理装置
- 下一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部分取向纱